第三章 赴日

    第三章 赴日 (第1/3页)

    1729年6月5日,海浪起伏,风帆高挂,一艘隶属于齐国海军琉球舰队朝鲜分舰队的补给船劈开汹涌的海水,借助于强劲的蒸汽推力,快速地向东南方行驶着。

    战舰在碧海蓝天之间翱翔,呼啸的海风声不断响起。水面荡漾着白色浪花,船员们紧张而忙碌地调整风帆,以期为战舰获得更多的助力。

    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洒在舰船上,一切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在这个广袤的大海上,战舰犹如一道闪亮的旗帜,勇猛地迎着海浪,开启它的又一征程程。

    一身陆军服饰的李延良在战舰上显得异常扎眼,频频引得舰上海军官兵侧目而望。

    “甘渊”号是一艘排水量一千三百吨的蒸汽-风帆补给运输舰,在吨位日趋增大的齐国海军舰船序列中,显得毫不起眼,但在东北亚海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即使在实力不俗的北明海军中,仅配备了十二门火炮的的该舰,也能堪堪与其主力战舰相媲美。

    船上除了装载着八百多吨煤炭和大量食水外,还塞了六百多移民,准备先驶往蓬莱港,与停驻在那里的十数艘商船和移民船汇合,然后再经耿罗岛(今济州岛),进抵琉球,将转运的移民交于移民部派驻在该地的管理人员。

    最后,陆续聚集于此的两万余移民,将根据移民部官员的安排,被分送本土及各个海外领地,以充实当地人口。

    去年爆发的北方旱灾,波及数省,造成了百余万灾民。齐国、卫国、吕宋、顺国、谅国、河仙等海外诸夏仿佛就如同一群闻到腥味的秃鹫,纷纷组织船只前往山东、登莱、河北、江淮等地沿海港口,大肆招揽和收拢难民,转运回各自境内。

    初始,大秦沿海府县还遵照朝廷曾颁行的禁令,对这些海外诸夏的移民船只大加申饬,并组织地方镇军和衙役,竭力阻扰难民登船行为。

    可随着灾情的加重,逃荒的灾民与日俱增,纷纷外奔,朝尚未遭受旱灾的南方就食。当听闻沿海港口有外来移民船带来大量粮食,招揽汉民出海后。受饥饿所驱使,无数灾民又折道向海边涌来。

    在极短的时间里,海州(今连云港)、胶州(今青岛)、文登(今威海)、福山、蓬莱、天津等十余座沿海大小港口便聚集了数十万灾民。甚至一些不适合停靠大船的沿海滩涂地区也簇聚了大量难民,期望寻得一个活命的机会。

    眼见着难民不断聚集,少则数千上万人,多则以十数万计,沿海地方官府顿时有些坐蜡了。

    这么多张口要吃饭,这么多灾民要赈济,承受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官库的存粮尚未赈济数日,便告罄空,顿时引得无数难民鼓噪不已,群情汹汹,并开始严重影响地方民生事务。

    无奈之下,各個沿海城镇港口遂对那些外藩诸夏的移民船采取默许的态度,选择了睁只眼闭着眼,任由难民登船出海。

    从去年九月开始--秋收后,因干旱原因,导致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或者减产,使得灾情达到高峰,促使更多的灾民出逃--至今年六月,累计超过十八万难民,搭乘海外诸夏的移民船离开秦国。其中,被齐国运走的灾民就占了近半数,陆续被转至琉球和安南两处总督区,将养一段时日后,便会分配至本土及诸多海外领地。

    齐英战争结束,齐国从英格兰王国手中割取了纽芬兰岛、阿卡迪亚、伯利兹、巴哈马群岛等诸多美洲和加勒比的新地盘,急需大量人口填充。

    另外,从葡萄牙手中夺取的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地区,也需要不少的移民,以此作为地方总督区的基本盘,来压制当地的葡萄牙人和地方土著。

    为了更好的经略欧洲和北大西洋,建设一条稳固的海上交通链,齐国决定对邽山群岛(今加纳利群岛)、少华群岛(今佛得角群岛)、西陵群岛(今亚速尔群岛)加大殖民力度,迁移更多的汉人,以达到逐步替换当地人种的目的。

    因而,齐国内阁政府为此专门拨出一笔移民专项资金,趁秦国此次北方大旱之际,打算狠狠地“捞一笔”。

    若是靠着本国的自发移民,想填满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