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文学上的共鸣

    第十九章 文学上的共鸣 (第1/3页)

    姜玉楼刚进简行家的大门,一条中华田园犬窜了出来,冲着他“汪汪汪”地叫着。

    也许是狗叫声,也许是姜玉楼刚才的询问声惊动了屋里人,没一会儿,一个戴着眼镜,穿着卡其色衣服的年轻男人走了出来。

    这个男人,正是屋主人,村里的老师简行。

    简行从屋里出来后,疑惑地看了姜玉楼一眼,“你是?”虽然是一个村里的人,但是简行的社交单一,认识的人不多,即使见过姜玉楼,也早就忘了他长啥样了。

    田园犬看到主人出来后,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卧在了地上,只是那一双小眼睛,依旧滴溜溜的转,警惕地盯着眼前的陌生人。

    “简老师忘了我吗?我是姜建国的二儿子姜玉楼,今天你还去过我家来着。我听我娘说简老师想看看《当代》杂志,这不,我给您带来了。”

    姜玉楼笑着说明了来意。

    简行一脸歉意地拍了下额头:“你看我,说起来还是我冒昧了。”

    “姜老师,我就叫你姜老师吧。”说着,他拉着姜玉楼的手,热情地往屋里带:“来,姜老师,咱们屋里聊。”

    “可不敢当老师的称呼。”姜玉楼有心拒绝,简行却当没听到。

    进了屋后,两人迎面碰到了一个年轻女人。

    女人穿着粗布衣服,个子不高,人不丑,但也和好看沾不上边。

    “玉芬,这位是村里姜建国姜叔叔的二儿子,是咱们上河村的大作家。”简行拉着姜玉楼的手,在女人面前介绍道。

    他是真心称赞姜玉楼,倒不是在嘲讽。

    “姜老师,这是我媳妇儿张玉芬。”

    姜玉楼连忙问好:“嫂子好。”

    他有些惊讶,简行可是城里来的知青,没想到最后真的找了个农村妇女当老婆。

    也不是看不起农村妇女,只是两人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加上往后,越来越多的知青会回到自己的故乡,其中很多知青其实是在农村结了婚的。

    不过,这个年代想拿上城市户口比后世还难许多倍。知青返回故乡可以,但是只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