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见或不见》

    第六十四章 《见或不见》 (第1/3页)

    延河文学编辑部的来信中,除了祝贺姜玉楼考上燕大外,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那就是希望姜玉楼继续在《延河》文学杂志投稿诗歌作品。

    自从《延河》杂志发表了他的两首情诗后,杂志大卖,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延河文学以为七月的杂志可以延续这种成功时,现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只有十万的销量,和上月相比差距多达十万多册。

    如果是以往,这个销量已经足以让编辑部上下笑不拢嘴了。

    可是,一件事最怕的就是对比。

    上个月明明创造了全国文学杂志的一个销售纪录,次月就崩盘了。

    这谁能接受!

    究其原因,还是少了爆款作品。

    也就是如同姜玉楼的《山木》以及《十诫诗》这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编辑部一寻思,与其期待延河文学合作过的那些老作家,老诗人,还不如指望姜玉楼呢。

    毕竟,这个年轻人可是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如果以他为卖点,不愁那些喜欢他创作的情诗的读者不买账。

    于是乎,就有了这次打包读者来信给他的情况。

    转寄读者来信是假,求稿才是真。

    在信里,延河文学还许诺了给姜玉楼业内最顶尖的诗歌稿酬。

    即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

    基本稿酬更改现行的按行给付稿酬的政策,采用了按首支付基本稿酬。即,一首诗支付稿酬两百元。

    印数稿酬=基本稿酬1%千册数(不足千册按一千册计算)。

    也就是说,姜玉楼在《延河》发表一首诗,如果《延河》印刷了一千册杂志,他除了有两百元的基本稿酬外,还有两元的印数稿酬,总计两百零二元。

    在70年代末,国内能拿印数稿酬的少之又少,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却是一种荣誉。

    这算是延河文学对他在诗歌领域的一种认可了,对他在文坛的名声有着正面影响。

    于是,姜玉楼在回了几封信后,开始考虑写哪几首诗了。

    当然,他要发表的话,还是会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