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晋楚争霸

    第17章晋楚争霸 (第2/3页)

经逃亡到许国,暂时可以不用管他;而首先提议另立新君的公孙申及其同伙叔禽,现在都被发起政变的‘穆族’们给扣押在新郑的监室之中。

    于是,郑成公以‘欺君叛国、阴谋作乱’的罪名,在六月初八这天,将公孙申及叔禽公开处死在新郑的集市中,以此来警示那些包藏‘夺权、背君’祸心的逆臣们。而郑成公公开处死同样身为‘穆族’成员的公孙申,就是以此来警告那些意图分权、随意改立国君的其他‘穆族’成员们——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国君的斧钺那也是很锋利的。

    有关郑成公回国前后的一系列事情,左丘明在《左传》中,对公子班、公孙申等人的‘私自改立国君’行为发表了评价——“忠诚,是君子美德,即使所忠的人不合式,尚且不可以轻易背叛,何况背叛主君的人自身也不正呢?”

    《左传.成公十年》——君子曰:“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

    稳定了国内的局势、诛杀了觊觎君位、改立国君的‘叛臣’后,郑成公就想再接再厉、继续出兵伐许,以达成郑国历代先君‘吞并许国’的夙愿;可实在不巧的是——就在郑成公回国的这一年,也即周简王五年(前581年)六月,郑国目前的盟主(大哥)——晋国国君晋景公患病去世了(有关晋景公去世一事,以后再详细讲述),晋太子州蒲得以继位,即晋厉公;晋国君位的更替,也影响了郑成公筹划中的伐许之役的进行,为了配合晋国的权力移交过程顺利完成,郑成公只得暂时放弃了伐许计划,而改为向晋国‘遣使致哀’。

    而晋国方面,晋厉公继位之后,晋景公在世时就奉命出使楚国、承担着与楚国君臣商议两国之间改善缓和关系的晋国使者籴茷,在经过了一年多的与楚国君臣的艰苦磋商(扯皮和争执)后,终于得到了楚共王在某些繁琐外交问题原则上的让步,并同意回复——‘晋楚和议’之事可以达成,请晋使即刻回国,向新任晋侯(晋厉公)复命。

    完成了使命的籴茷在回到晋国之后,便马上向新任国君晋厉公及朝堂诸卿士们汇报了自己一年多以来在楚国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以及楚共王回复的‘同意议和、休兵停战’意见。而晋厉公此时刚刚继位,也需要对外安定的情况,来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君权和地位。

    因此,晋厉公对与楚国议和之事很是重视,当即决定接受楚共王的‘和议’所请,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楚国达成正式的和议盟约(之前晋景公就和公子辰达成过和议盟约了,但晋厉公继位后,还是得再来这么一遍,以显示重视和正规)。

    此时,宋国执政正卿华元在听说了晋、楚两大强国已经达成一致,想要谋求和议、休兵停战的消息后,决心亲自出面来促成此事,为天下诸侯摆脱连绵不止的兵戈战乱损害而出一份力(华元这也是为久经战乱的宋国献一份力,不再频繁的出征、御敌,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

    周简王六年(前580年)冬,在华元的往来奔走和调停之下,晋、楚两国的国君先后接见了‘居中交通、传递信息’的华元,同意正式达成‘晋楚会盟’,两国间和平相处。

    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夏,晋楚、两国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前往宋都商丘,进行正式的‘休兵之会’;,晋国的首席代表,是上军将士燮;楚国的首席代表,是大夫公子罢、大夫许偃。五月初四,晋、楚双方的代表在宋都商丘的西门之外,举行了正式的会盟仪式,并发布了盟辞,这就是‘西门之盟’,也称‘弭兵之会’。

    其盟辞为——‘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西门之盟’达成后,晋、楚两个霸主之间终于得以暂时地休战;在此之后,自觉完成一件大事的晋厉公特地宣召诸侯盟友——鲁成公、郑成公、卫定公等在琐泽(河北邯郸大名县)会面,将晋楚‘弭兵盟辞’转告给他们,要他们务必遵守这个盟约。楚国方面,也是如此告诫自己的盟友陈、蔡、许等国的。

    所以,郑成公想要伐许的愿望,目前是暂时实现不了了。晋楚争霸战争中的番外篇——莒国的故事,上一篇文章就讲完了,现在我们在回到之前的系列文章中,继续讲述晋、楚两大霸主之间的‘弭兵休战’过程——-——

    周简王四年(前582年)的年底,由于受到晋景公欣赏、重视,所以被从晋国释放回国的楚国战俘、‘郢公’钟仪的居中交通和传话,晋楚两国之间早就不约而同想要进行‘和议’的行动发展很顺利;在楚国国君楚共王的安排下,楚国太宰公子辰奉命出使晋国进行访问,以此来回报晋国释放钟仪,请求重温晋、楚友好的善意之举。

    公子辰抵达晋国后,拜见了晋景公,并与晋国正式缔结了两国间的和约;而达成和议之后,晋景公也举行了隆重地宴会来招待公子辰的来访,以此向天下诸侯宣布——晋楚两国已经达成了休兵停战的和约。

    上文曾经说过——在公子辰出使晋国之后不久,已经出兵伐莒、驱逐了莒渠丘公、占据了莒国全境的楚令尹子重,总算得到了这个迟来的消息,因此才有了楚军从莒国撤军、默许莒渠丘公结束流亡、回莒城复国的后续局面;而这也是晋楚两国开始相互释放善意、停止彼此敌对的进一步举动。

    第二年,也就是周简王五年(前581年)年初,为了落实‘晋、楚和议’的具体措施,晋景公特地委派晋大夫籴茷前往楚国出访,这是回报楚太宰子商(公子辰)出使晋国的外交礼仪;籴茷此次访楚,主要的目的就是就‘晋、楚和议’之事,进一步与楚国君臣进行协商和交流(也就是打口水仗、扯皮)。

    籴茷长途跋涉到了楚国以后,马上与楚共王及楚国诸大夫进行会面,就晋、楚两国之间要如何改善彼此关系,缓和之前剑拔弩张、刀兵相向的情形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磋商;此后,籴茷在楚国境内一直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与楚国君臣多次进行沟通谈判,就具体的‘和议’条件咬文嚼字,针锋相对,双方都不肯首先让步退缩。

    所以,这场大国之间的外交磋商,就在籴茷和楚国君臣的无休止扯皮、费口水争执中,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就在晋、楚两国达成‘和议’意向、同时展开外交谈判期间,倒霉的郑国国君郑成公依旧被软禁在晋都新田,没有能被晋景公释放回国;而鉴于国家不能长期没有国君,于是郑国大夫公孙申便向各位执政的卿士建议说:

    “晋国扣押了国君,又杀了我们去求情的使者,我们即使再派使者去向晋国求和,也不一定能要回国君,而且很有可能又被晋人所杀害;不如我们干脆出兵攻打许国,再假装另立新君,以这种方式向晋国表示——郑国并不在乎国君是否被扣押,有没有这个国君都无所谓;那么,得知我们态度的晋国,必然认为继续扣押着国君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利益的,或许就会释放国君,让他回国了。”

    公孙申,是郑穆公之孙,公子挥(子羽)之子,郑悼公、郑成公的堂兄弟;虽然他也是郑穆公的后裔,但并不是大权在握的‘郑国七穆’家族之一(郑国的‘穆族’包括了七穆集团,但七穆并不是郑国穆族的全部。

    而公孙申向执政卿士们提出伐许、改立新君的建议时间,是周简王四年(前582年)的十一月间,也就是楚令尹子重率军伐莒,连克莒国渠丘、莒、郓三城之时。

    周简王五年(前581年)三月,此时在位的郑国执政卿士公子班思考许久之后,最终接受了公孙申的建议,放弃还在晋国软禁的郑成公,改立郑悼公、郑成公的庶兄,郑襄公的庶长子公子繻为郑国新君;公子班是想以此来向晋国显示——郑国不在乎被扣押的国君(郑成公),也不惧怕晋国接下来将会使出的压制手段。

    但郑国刚刚改立新君后不久,国家内部就开始发生了新的动乱——公子班目前虽然是郑国的执政卿士,但他并不是郑穆公的后代,因此得不到‘七穆’集团的支持;而他放弃被软禁在晋国的郑成公、改立公子繻为新任郑伯的做法,自然就遭到了全体‘穆族’成员(不仅仅是指七穆家族,而是指郑穆公的全部后代;公孙申除外)的反对;‘穆族’成员都想要打倒执政的公子班,另立自己所钟意的人为新国君,以便控制朝堂人事、排挤其他贵族的势力,最终掌握郑国的军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