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哭着登基的皇帝

    第三百四十三章 哭着登基的皇帝 (第3/3页)

说过这样的话:“他人不知,我知,江衍不可敌也,予既往东南,皇帝可去陕右下兵,图收复。”

    赵佶确实怕江鸿飞南下伐宋。

    所以,即便住进了龙德宫,赵佶仍旧惴惴不安,于是他打算以去亳州蒙城烧香为由,离开京师,前往东南避难。

    亳州蒙城是庄子的故里,是道家的文化圣地。在蒙城东郊有一座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赵佶尊奉道教,崇尚老庄,早在宣和元年六月,他曾下诏追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几日后,赵佶正式向赵桓提出,他想在上元节前,去往亳州蒙城烧香,拜祭庄周,祈愿道祖老庄保佑国泰民安。

    赵桓同意,并在第二天下达太上皇下亳州烧香之诏,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准备。

    太史还通过占卜推算了一番,建议赵佶选择正月初四辰时启行。

    可是,正月初三的晚上,赵佶就迫不及待地悄悄离开龙德宫,直至通津门,下河乘船而去。

    这时,赵佶身边仅有蔡攸、乐和以及内侍数人扈从。

    赵佶匆匆登船,沿着汴河连夜出城。

    水在夜中流,船在水上行。

    此时正值寒冬时节,汴河水位较浅,因而船速稍缓。

    赵佶觉得如此行进太慢,于是弃船上岸,改乘轿子。

    坐了一会儿轿子,赵佶觉得还是太慢,于是又回到岸边,截了一个搬运砖瓦的船继续跑。

    由于走时太仓猝,内侍根本就没来得及准备食物。

    而经过这番颠簸劳顿,赵佶还饿了。

    蔡攸急忙派内侍在船上寻找食物。

    后来,还是乐和从艄公那里要来了一个饼子。

    赵佶让大家分而食之。

    到底是继承了高粱河车神的“优秀基因”,一夜之间,赵佶他们竟然跑了数百里,天亮时就到了赵宋王朝的南都应天府,也就是河南商丘。

    至此,赵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蔡攸赶紧张罗让应天府的官员买各种物资,骏马、骡子。

    而天亮之后,也就是正月初四,得知赵佶半夜就跑了,太上皇后郑氏、一众太皇妃以及一众皇子、帝姬等也都离开东京汴梁城,相继南逃,他们纷纷登上船,前去追赶赵佶。

    赵桓得知此事了之后,命平凉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范讷,统领大军扈从。

    这天,还有不少朝廷官员闻听赵佶已经离开京师,相继逃出东京汴梁城。

    赵佶在应天府并没有停留多久,他们准备好物资,买了骏马、骡子之后,便赶紧骑上继续南下。

    途中,路过一个村庄,赵佶走累了想歇歇脚,见一户人家竹扉半掩,遂拍门而入。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赵佶与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问赵佶姓氏?

    赵佶回答说:“姓赵,居东京,已致仕,荐长子自代。”

    赵佶一行到了符离后,才登上官船,开始慢悠悠地南下。

    大船行至泗州,赵佶登岸,至江边集市上买鱼。

    他很会买东西,还与卖鱼人讨价还价,二人不断争执,卖鱼人称呼赵佶为“保义”。

    ——“保义”即保义郎,是武官官阶,旧称右班殿直。

    买鱼归来,赵佶回到船上颇有感触,遂赋《临江仙》小词一首: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卖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不久之后,赵佶一行到达扬州。

    可赵佶仍就感觉不太安全,执意要渡江南下,当地父老力谏,说方腊义军和大元军还没有被剿灭,车驾不可渡江,但赵佶不听。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赵佶乘船渡过长江,到达南岸。

    镇江当地郡官皆迎驾于西津渡。

    此时,郑太后已追至扬州,但她并未跟随赵佶过江,而是留居在扬州。

    追随赵佶南来的那些太妃皇子帝姬们,此时皆分散在沿路州县。

    镇江是赵佶此行的目的地。

    赵佶对镇江是有感情的。绍圣三年,他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的身份被宋哲宗封为端王,那年他才十四岁。政和三年,赵佶将镇江由州升格为府,这是两浙地区最早由州升格为府的城池,这说明镇江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是比较高的。

    镇江北还有长江天险,可以阻挡大元军南下。

    而且,镇江的政治局势对赵佶也比较有利,知府蔡翛是蔡攸的弟弟,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宋焕是蔡攸的妻弟,而蔡攸是赵佶最信任之人。

    可以说,只有来到镇江这里,赵佶才有安全感。

    赵佶于是安心在镇江住下了,并开始等待大元军南下伐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