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无题
第448章 无题 (第2/3页)
首的唯物学派,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
对于这种情况,朱雄英非常郁闷,嘴里骂骂咧咧,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心下莞尔。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至少告诉了世人,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
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
对未来的决策制定,以及军队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
虽然有危险,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
与收获相比,这点险是值得冒的。
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
反对派认为不值得,且不论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
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
所以,军队只管打仗的好,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
支持派则认为,大明要勇于尝试,一旦这条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