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收粮

    第253章 收粮 (第1/3页)

    高句丽西部一个叫做延津的小城。

    “都准备好了么?特使约定的时间就是今天。”

    说话的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身唐服,说不上华丽,也不是平民能够穿的起的。

    “蔡公放心,一切已经准备妥当。”下面人恢复道。

    原来此人姓蔡,名蔡荣。本是鸿胪寺一名译语人也就是翻译,上次跟随陈大德来高句丽的时候,陈大德觉得蔡荣精明能干,所以这次出使高句丽又带上了他,并且给涨了半级,现在是正七品。

    王玄策到来以后,为了施行计划,陈大德把他的人手都给放了出来,还好这些人经过两次的出使高句丽多少都会说一些高句丽语言。要不跟百姓沟通还真是个问题。

    这个时期其实跟后世很像,高句丽的贵族基本都会汉语汉文。在这里会说大唐的语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高层人都在学大唐文化,尤其是在大唐留学归来的人,用句经典的台词就是,我不是普通人,我在大唐待过好几年。

    所以跟高句丽人贵族交流是没有障碍的,反倒是平民需要懂高句丽语。

    当延津城的城门打开后,陆陆续续有人进出,在延津最繁华的地段有一家铺子,门前有一块用高句丽语写的牌子。

    ‘’收购各种粮食,大唐铜钱二十文一斗。‘’

    正常来讲高句丽的粮食十多文一斗,三倍的价格就是三十多文一斗。不过高句丽因为技术原因,钱币含铜量比较低,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要大唐的钱币,哪怕是少一点都可以,尤其是贵族。

    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币在大唐购买他们自己想要的的货物回高句丽售卖。

    但是大唐的商人不收高句丽的钱币。很多人看到这个牌子都好奇的过来围观,这个时候用三倍的价格收粮食,是不是傻。

    “你们真的三倍价格收粮食么?”

    这时一名看上去二十来岁的年轻高句丽人问道。

    蔡荣满脸微笑用流利的高句丽语回答道:

    “不错,只要是粮食,栗米,稻谷,我们都要。三倍价格,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好,你等着。”

    这名青年转身跑了,没过一会背着一个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