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八千万贯?

    第451章 八千万贯? (第1/3页)

    李慎说的东风就是朝廷颁发的专卖牌照。

    这让李慎不禁感叹古往今来有个证真的很重要。

    王玄策点点头,表示赞同。

    “王爷说的有道理,我们纪王府如果在中原做钢铁买卖,阻力会很大,高句丽目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而且高句丽应该算是一片净土,还没有怎么被挖掘过,高句丽的炼铁技术非常落后,而且还缓慢。

    所以这对我们纪王府来说是一个机会。”

    “那好,明年开春,老王你就找人处理此事,建造高炉的材料今年已经运去不少了,明年继续运。

    本王的计划是明年最少要建成两座高炉,把工坊那边的炼钢工匠调到高句丽去,

    挖矿的工人倒是有很多,高句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对了,明年在那里建造一座砖厂和一座水泥工坊,我准备多建几座桥梁,方便我们的钢铁运输。

    马车工坊那边也要加紧改进,尝试用轻型的钢材制作大型运输马车,这样我们的运输成本也会降低。”

    李慎做这一系列的安排,剩下的就需要手底下人去做了,

    王洪福点头领命,李慎就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在讨论一下盐的事情,这件事就由玄策你去负责,福州我们不是在海边买了很多地么?

    把海边不是很好的地方留出来,改造成盐田,我们自己晒盐。

    如今的盐价每斗在二十到三十文之间浮动,本王觉得太高了。

    要压到二十文以下,盐这个东西不要想着赚的太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积点德吧。”

    听到李慎的话后大家也都表示同意,大唐其实不缺盐,前隋就已经对制盐做了改进,

    现在各地制盐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五步产盐法,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

    而且李慎这个后世过来的人受到了后世各种电视剧和小说的毒害,觉得古代吃盐一定很奢侈,盐一定是苦涩的,夹杂着怪味。

    可是李慎来到这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一斗盐才二十文不到三十文钱,基本上百姓都能够吃起。

    而且也没有什么苦涩的味道,不过怪味倒是有一点点,

    只要稍微有那么一点钱的商人,他们买的盐就没有任何味道,就更不要说李慎这样的巨富之人了。

    “王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