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洪熙八年

    第495章 洪熙八年 (第1/3页)

    “我折腾他?”

    武英殿内,朱高煦从未如此无语过。

    他们父子到底是谁折腾谁,怎么弄得像是自己逼老头子北征一样。

    “此事是太上皇提出来的,他当下身体还健朗,身为人子,父命难为。”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老实说如果不是老头子自己想北征,这次的北征朱高煦本来是准备安排孟章、朱能率大军出征的。

    “若是如此,那臣现在就去规劝太上皇!”

    尽管夏原吉很少与朱高煦争辩,但他与朱棣争辩的次数却并不少。

    当然,每次都是夏原吉不同意,然后朱棣召朱高煦去为他的政策收尾。

    在夏原吉看来,朱棣马上就六十六岁了,这个年纪实在不应该北征。

    “你若是能劝好太上皇,那倒也省了些事情。”

    朱高煦可不准备拦着夏原吉,尽管他不认为夏原吉能说服朱棣,但不让夏原吉试试,旁人还真以为是他想让朱棣北征呢。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就不与夏原吉争辩了。

    作为燕府旧臣,郭资见状也作揖行礼,跟着夏原吉往大明宫方向寻去。

    瞧着二人的背影,朱高煦轻笑摇头,已经想到了老头子被夏原吉缠上后的场景。

    “陛下,礼部尚书宋礼求见。”

    夏原吉他们才走了不到一字时,便有班值太监前来通报。

    朱高煦颔首,亦失哈便开口道:“宣!”

    不多时,六十多岁的宋礼便走入殿内,对朱高煦作揖道:

    “臣,礼部尚书宋礼,参见陛下。”

    “所来何事?”朱高煦放下朱笔,吐出一口浊气询问。

    面对询问,宋礼再度作揖道:

    “日本、朝鲜、暹罗、亦力把里、占城、甘孛智、满剌加、丁加卢、彭亨、勃泥、苏禄、大泥、满者伯夷、亚齐等四十六国使臣、商人共计三千七百人已经抵达南京。”

    “剩余东国、北国、南国、帖木儿、黑羊、白羊、米昔儿(马穆鲁克)、榜噶喇(孟加拉)、沼纳朴儿(北印度)、底里(德里)、阿难功德(维查耶纳伽尔)等十一国尚未抵达。”

    “以海军奏疏来论,大约明岁六月左右,护送诸国使臣的船只就能抵达南京。”

    宋礼汇报结束,朱高煦也颔首道:“六军都督府那边开春之后就会开始在大明门外的广场进行阅兵。”

    “来年七月初,山西、陕西、北直隶的兵马都会聚集到这里进行阅兵。”

    “当下海外贸易占据国朝财政的四分之一,已然是不可割舍的程度。”

    “东西南洋诸国也纷纷开始效仿我天朝使用火器,故而不免开始增添自大之心。”

    “借助这次阅兵,不仅能好好威慑诸国,让他们了解天朝实力,也能保障我天朝子民在海外贸易不受小国排挤。”

    “工部那边已经开始修建阅兵台,你们要与他们沟通好,另外菜肴也得准备好,虽说我天朝国力强大,但也不能看不起人。”

    “一些该注意的饮食、礼仪什么的,还是得安排到位才行。”

    “当然,这并非说要把他们奉为上客,须知我们是主人,而非他们,不要本末倒置,反倒让他们骄纵了。”

    朱高煦并不担心这次的火车、燧发枪等物件曝光就会被这些国家抄袭成功。

    这些东西可是他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弄出来的东西,别的不说,单单太学那七千多名太学士和三百多名博士就足够吊打整个世界的学者。

    别说他们,就连大明中学毕业的那些学子所拥有的知识量丢到其他国家都能被奉为座上客。

    正因如此,中学毕业的学子是不能前往海外的,避免他们携带知识逃遁他国。

    这点也是因为朝鲜、日本、暹罗雇佣了许多大明小学毕业的学子后,朱高煦特意下旨规定的。

    至于火器这方面,不管是挨了打的日本,还是每天从大明偷学知识的朝鲜,亦或者是南洋的暹罗、满者伯夷,小西洋的帖木儿国……

    这些国家基本都在与明朝交手、接触中开始向着热武器发展,尤其是帖木儿国的沙哈鲁和日本的足利义嗣、朝鲜的……

    “对了,我之前听闻朝鲜的李芳远病重,眼下情况如何?”

    朱高煦想起了前些日子朝鲜上奏李芳远病重,准备让位给其子李裪的事情。

    “回陛下,朝鲜来使汇报,李芳远在上个月病重去世,其子李裪暂摄国政,请陛下恩准其承袭王位。”

    宋礼毕恭毕敬回答,朱高煦则是点了点头。

    “这个李芳远倒也不傻,居然会从朝廷这边挖医生过去,反倒是让他多活了几年。”

    李芳远原本该在洪熙五年病逝,但这厮很鸡贼的从辽东重金聘请了几個医生前往朝鲜为他治病。

    虽说这群人帮助他多活了三年,但最终他还是倒在了五十九岁的年纪。

    至于他的儿子李裪,便是后世棒子为之骄傲的世宗大王。

    朝鲜半岛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贵族长期使用中原的汉字,但民间普遍不通汉文,因此官府常使用借助汉字拼写朝鲜语的吏读文体,但对于本来就不识汉字的百姓来说还是难以理解。

    为了让朝鲜能有自己的文字,他还派官员先后十三次前来大明的辽东,向明朝学者黄瓒请求音韵学的问题,经过多年从中原不断的照抄修改,最后弄出了一本《训民正音》,也就是后世的朝鲜谚文。

    不过历史上他能这么做,是因为当时中原的皇帝是朱瞻基和朱祁镇,而今中原的皇帝却是自己。

    以当下大明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李裪如果还敢创造自己的文字,那即便朱高煦不开口,朝鲜的两班也会把他喷的狗血淋头。

    “朝鲜的李裪,我上次听说这人对天朝不敬,暂时先搁置对他的册封吧。”

    “是……”

    朱高煦只是一句话,便搁置了李裪的正统性。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李裪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别以为自己在北京就看不到他那些试图摆脱大明文化渗透的举动。

    只要朱高煦愿意,他完全可以不用出兵就把李裪给玩死。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颔首道:“没事就退下吧。”

    “臣告退……”宋礼起身作揖,缓缓退出了武英殿内。

    在他离开后,朱高煦也侧头对亦失哈询问道:“东西南洋诸国的火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调查过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