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是时候让你们见识南蛮王的真正威力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是时候让你们见识南蛮王的真正威力了 (第2/3页)

    结果黄忠大军一到,这些人傻眼了,连忙劝说刘邦等人的父母逃跑,最终,那些文臣系的基本上都跑了,但是一根筋的屠狗辈却留了下来。

    没能杀了刘邦、也没能得到萧何,但是也不算一无所获。

    之后黄忠平定淮河下游、邗沟沿线的战斗颇为顺利,只有县卒、私卒的,且精兵基本上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春申君抽掉走了的这些地区,根本难以抵抗,有的投降,有的逃跑,也有殉国的,但是少之又少。

    到董璜回归的时候,这些地区基本上已经成了大虞的领土。

    而经过了多次血战,又在韩王的帮助下拿到了韩国部分弓弩军阵的阵图、功法与兵书的黄忠,也在战斗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军阵——摧峰军阵。

    该军阵的将士主打一个拉弓百发百中、拔刀人马俱碎,远程可摧峰,近战可登难,是一个远程超级强力,但是近战也不弱的军阵。

    虽然军阵还在完善阶段,人数目前也只有万余人,但却是一等一的强兵。

    齐国见到大虞势如破竹,也连忙发兵。因为齐楚边境的精锐都被李园抽掉去围攻春申君的儿子所统领的十二座淮北春申君封邑,导致齐国占了大便宜,一举夺取了齐楚边境上百座城镇。

    原本已经攻下了九座春申君封邑的李园,无奈之下只能够毁了其中的七座城,只留下两座互为犄角之后,暂且退兵。转头带着愤怒的楚人把齐国胖揍了一顿。

    楚人的愤怒可以理解,齐国的行为其实就跟历史上的吕蒙偷袭关羽差不多。

    楚人一怒之下倒是夺回了不少领地,但是面对齐国、虞国以及春申君之子所部三面合围的形势,李园也无力取得更多的战果。

    说到底,李园可以算是一员大将,但却不是孙武、吴起那样的兵法大家,一本《李子》也不足以让他逆转形势。

    不过,楚军也不是没有战果的。

    深知再不取得战果,楚国绝对会被诸侯盯上的楚王,在战争代行者所奉献的宠姬金智贤的献策下,也玩了一手战略大迂回。

    之前楚国援助魏国的军队以及十万精锐的王卒、十万精锐的西线正军,从淮河上游的楚方城秘密渡河,而后一路疾行,轻松击败沿途守军,占据芍陂就食。

    芍陂是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就在寿春西侧,是淮河流域最为肥沃的产粮基地,也是春申君所部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楚军占据了广阔的产量地带,不仅抢收,甚至还点火焚毁部分不方便抢收的粮食,这可是直接把刀顶在了春申君所部的命门上。

    春申君所部几十万主力上百万大军可就等着这些粮草度过下半年乃至出兵北伐呢!

    春申君很清楚,这是楚王在逼他出城决战呢。

    对春申君不利的情报还不止这些。

    在战略大迂回成功之后,楚王立即命人不惜一切代价的堵塞淮河河道,组织沿岸多地的军民,往淮河中埋入木棍,沉入沉船,拉上铁索,埋上铁锥。

    一连几百里的河面都这么搞,确实打了大虞军一个措手不及,负责淮水水军的陆逊一时间也无计可施——此时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派出骑兵在北岸冲一波,但当时陆逊手里的陆军并不多,万一楚军有埋伏,反而得不偿失。

    且大虞中枢也有意给楚王和春申君制造一个决战的机会。

    只有楚王和春申君打得越狠,大虞军才好接收淮南春申君的地盘啊!

    淮河流域,还是尽快全部纳入掌控比较好。

    于是,大虞淮河水军便“无力的”眼睁睁的看着楚国封锁了一段河岸,最终成功架起了浮桥。

    (大虞及关东诸侯现状图)

    同样是因为爆兵,高顺、张辽、岳飞、张任、徐晃、韩世忠、孟珙等军团也是势如破竹。

    楚国在江西地区并没有像样的军团强军。虽然部分封君手下也有少量强兵,也还有少量的正军驻扎,但却刚好成了高顺等人的磨刀石。

    目前,董璜军一共得到了五个军阵,分别是项燕的“风林火山”、姬鲁的“丘甲奋威”、白亦非的“歃血为盟”以及韩国的“弓正弩阵”和“韩原兵甲”。

    其中,“韩原兵甲”是韩国的综合性军阵,也是王室军阵,下限很低,兼容性很强,是很适合大面积推广,且遇到优秀的王室将领也会有不错的上限的军阵。当年赵魏韩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的立国军阵正是此阵。

    姬鲁的“丘甲奋威”也很不错,源自周王室立国军阵的改良,如果不是如今的天地灵气比起周代立国的时候低了太多,军士的身体素质降了太多的话,这个军阵将会非常强力。

    此外,剩下的三个军阵也各有特点。

    正是因为有了足够多的军阵储备,董璜麾下的将领们才能够有足够多的参考,才能够逐渐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军阵。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将领的特点不一样,军阵自然也就不同,只会模仿的话,永远也模仿不出强力的军阵,更模仿不出绝世名将。

    就像是黄忠,也只是参考“弓正弩阵”,而没有直接复制“弓正弩阵”,因为他所擅长的可不仅仅是弓弩。

    高顺则结合高家军的特点,综合“歃血为盟”和“丘甲奋威”,然后继续完善他的军阵陷阵营。

    在兵家四派中,高顺算是兵形势和兵技巧结合的比较好的,不过二者相较而言,他更侧重于兵技巧一些。兵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者也。”

    高顺的陷阵营,全部是军械精良的重装甲兵,最低标准三层重甲,长枪、破甲锤、大盾、短斧、强弓兼备,还有一支重甲骑兵,和一支水军,是没有明显短板的重装军团。

    此外,比起黄忠的军阵只有区区万余人马,能够享受高顺的陷阵营军阵初步加成的高家军超过了十五万!

    没办法,多子多福!

    事实证明,董璜还是很有高瞻远瞩的。

    至于剩下的那些强力的名将,也大都磨砺出了军团的雏形。当然了,人数的话,在不考虑没有分出去的十万虎贲军以及脑袋一根筋的南蛮军团、祝融军团的情况下,其余的名将军团的军阵士兵加起来也没有高顺手下多,且进度也没有高顺的快!

    高顺几个世界的死命耕耘,终于在这个世界看到了收获!

    高顺等名将的军阵虽然还在磨砺状态,但是周围的封君更菜啊,又各自为战,所以在贾诩给高顺等人增兵百万八阶、百万七阶之后,就直接崩了。

    战争代行者封君一看,艹,老子不玩了。

    投秦朝的投秦朝,转入深山打游击的转入深山打游击,其中的一些“聪明人”更是早早把主城安排在了易守难攻、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主打一个持久战。

    李园曾经提出的仿效“韩献上党”之计,也被楚国封君们用了出来,主打一个挑拨离间。

    不过董璜军也不客气,有几十万大军封锁江面,根本就不怕秦国,一直打到了洞庭湖——湘水——苍梧山一线,才停了下来。

    在向西扩张的同时,江北的部分战略要地董璜军也没有放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