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天人感应

    163 天人感应 (第1/3页)

    第166章 天人感应

    时维四月,岁在甲寅,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四月下旬。

    桓熙早在一开始得知桓温即将北伐之后,就不得不做出决定,放弃自己巡视凉州,会盟河西各部的计划。

    当桓温来信告知他,自己将在六月出兵,桓熙也赶忙回信一封,表示自己会配合东出。

    然而桓温并不领情,他收好了桓熙的来信,对郗超说道:

    “熙儿说要出兵助我一臂之力。”

    说着,桓温佯怒道:

    “周成并非强敌,破之易如反掌,没想到老夫蛰伏多年,今日却被一个孺子轻视,以为没了他的帮助,老夫就收不得许昌、洛阳。”

    郗超闻言笑道:

    “世子将楚公的北伐大计,放在自己的事情之前,能有这片孝心,楚公应该高兴才是。”

    此前一直绷着脸的桓温也终于忍不住,他笑着摇头道:

    “终究瞒不过你的眼睛。”

    桓温当然高兴,但他并不准备接受桓熙的这份好意。

    事实上,江南已经有一种离谱的论调流传,认为桓温能有今日,离不开桓熙的搀扶与帮助。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当年伐蜀,桓熙就是与袁乔并列的首功。

    笮桥一战,也是桓熙劝说桓温坚持下来,稳定住了军心。

    而桓温在灭亡成汉之后,并没有能够继续建立功业,只是趁着北方大乱的空隙,收取了南阳、义阳二郡,体现不出真实能力。

    随着桓熙在北方不断地攻城略地,这种论调也越来越有市场,甚至有人笑称,如果自己能有桓熙这样的儿子,只怕成就要比桓温更高。

    桓温素来骄傲,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这种论调。

    他筹备光复旧都,未尝没有借此扬眉吐气的想法,又怎么愿意让桓熙掺和其中。

    否则,就算是成功收取了洛阳,世人还是会说:瞧,桓温还是离不开他的儿子。

    郗超侍奉桓温多年,当然明白他的想法,知道自己不可能劝他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

    “楚公,攻取洛阳不难,如何守住洛阳才是难事。”

    桓温并非不知道,占据洛阳,等同于直面虞国与燕国的危险。

    河东自不必多说,而燕国,以他们的骑兵速度,不出四天就能从邺城奔赴洛阳。

    北魏末年,尔朱联军败于邺城城外的韩陵山,斛斯椿只用了四天时间,率领部众提前一步赶回了洛阳,血洗尔朱氏,为高欢献上了城池。

    当然,这一段故事桓温并不知晓,但他清楚,如果燕国要攻打洛阳,苻健肯定乐意给慕容氏借道。

    可桓温并没有放在心上,他道:

    “慕容恪享有盛名,但我听说他以五万精骑交手冉闵一万步卒,十战十败,最后实在束手无策,只得想了一个笨办法,让五千精骑以性命去拖住魏兵,方能取得胜利。

    “以众凌寡,魏兵甚至食不果腹,居然打出这样的仗来,慕容恪有名无实,并非我的对手。”

    倒也不怪桓温小瞧了慕容恪,那一战,打得实在丑陋。

    至于苻健、苻雄兄弟二人,桓温倒是知道,他们兄弟,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