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会战鸿池(一)

    200 会战鸿池(一) (第1/3页)

    第203章 会战鸿池(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许多人将所谓的奇,曲解为奇谋。

    实际上,以正合的正,指的是用兵的常法,而以奇胜的奇,指的是用兵的变法,即根据战场上的变化,灵活的改变战术。

    至于奇谋,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双方统帅的能力存在巨大差距,一方自觉站在了智商高地的时候,或者自觉正面会战没有胜算的时候,才会寄希望于此。

    毕竟奇谋通常与风险为伴,一旦不成,则会身陷险境。

    鸿池陂之战的双方,无论是桓温、王猛,还是慕容恪、慕容垂,这四人,无一不是名声在外,堪称当世最顶尖的人物。

    楚梁联军与燕军的兵力相近,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谁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自然不会主动求险,把胜负的希望寄托在对方的愚蠢之上。

    时维八月,秋高气爽,鸿池陂西侧,两军对垒。

    慕容恪以步兵四万为方阵,两翼斜向布阵,各置骑兵二万,又留出一万骑兵为后备,全军结为雁行阵,队列如大雁飞行,作人字形。

    《孙膑兵法》曰:雁形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雁行阵的优势,便是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战时,两翼骑兵左射右,右射左,形成交叉火力,箭矢的射入角度更多,也能起到更为显著的压制效果。

    而楚梁联军则呈品字形结阵,桓温以王猛督率三万梁军在前,作为防御支撑点。

    以邓羌统率楚国仅有的两万骑兵位于右后方,自己则亲率三万楚国步兵列阵于左后方。

    双方尚未开战,肃杀的气息已经弥漫在了鸿池陂。

    慕容恪、慕容垂,桓温、王猛、邓羌,都在阵前遥望对方的阵型。

    桓温对王猛道:

    “今日之胜负,皆仰仗于先生。”

    桓温很清楚,这一战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在于王猛的三万梁军,能否在燕军的凌厉攻势下稳住阵脚。

    王猛正色道:

    “梁国三万将士唯有死战不退,方能回报桓氏的恩德。”

    此战无论胜负,直面燕军进攻的梁军必然遭受不小的伤亡。

    当然,王猛并不畏惧伤亡,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权翼建议王猛保存实力,也是在桓温刚愎自用的情况下,不愿梁军精锐白白赴死。

    如今并非没有胜算,自当拼死奋战。

    桓温如果能够控击败燕国,占据洛阳,稳固经营。

    等桓温未来专制朝廷的时候,桓熙同样也将因此受益。

    与此同时,慕容恪也清楚,这一战的重点,就在于击溃王猛的步兵方阵,只要王猛退了,必然会冲击到后方桓温与邓羌的阵型。

    待敌军阵脚大乱的时候,便是近战骑兵掩杀之时。

    桓温在战斗中天然处于被动一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骑兵的差距。

    燕军五万鲜卑骑兵,而楚军骑兵仅有二万,而且都是江南骑兵,无论战马的质量、还是骑卒的战斗力,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