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诸葛亮初进大观园

    第2章 诸葛亮初进大观园 (第2/3页)

道:“且不说记载的这些内容,你看刚才那商贩,手中抱了那么多报纸……要是一张一张的抄录,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

    在三国时期,尚未出现印刷术,所以一般都是雇人抄录书册。

    这也就导致了,读书的权利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至于百姓和黔首,是没有资格读书识字的。

    普通百姓与世家大族之间,因为知识的桎梏,似乎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

    “敢问这位掌柜,您雇佣了多少人手?才抄录了这么多报纸?”赵云拉住那个商贾,疑惑的询问道。

    闻言,商贾笑着伸出五根手指。

    “五十人?”赵云问道。

    商贾摇摇头。

    诸葛亮便道:“那应该是五百人了?”

    “不不不,我只雇佣了五人,就制作出来了这么多报纸。”

    “五人?”诸葛亮和赵云面面相觑,一脸的不理解。

    商贾掰着手指头算道:“当然了,这五人也不能都抄录报纸,其中一人负责收纳,一人负责饮食起居……唔,说到底,也就是三人负责抄录这报纸吧,一天也就能印个二百张。”

    “三人,抄录二百张?”饶是以诸葛亮的聪慧,此刻也想不明白了。

    抄录工作繁琐复杂,就只有三个人,哪怕毛笔耍的冒火星子,一天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可能抄这么多吧?

    “您不信?”

    诸葛亮摇摇头,又问道:“难不成,你招募的三人,个个博闻强记,还有三头六臂,抄录的速度非常快?”

    商贾笑道:“客官啊,您想多喽,这三人都是普通百姓,只认识简单的字,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哪里会抄录啊?”

    “那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我们县令的功劳啊,他发明了印刷术,只用简单的黄泥巴,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字符,每日可印刷数百本!”

    诸葛亮睁大眼睛,印刷术?什么印刷术?

    能让抄录的速度提升这么高?

    在如今这个时代,书籍的价值是非常高的,甚至有人用金线缝制书籍,为书籍订制专门保存的檀木盒。

    “每日印刷这么多报纸,能卖的出去吗?”

    “当然能!”那商贾说起县令,脸上显得十分自豪,大声道:“两年前,我们县令开展扫盲运动,现在百姓们也都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再说,这报纸上还有插图,足以让百姓们能够理解。”

    “这报纸上的农桑、养殖的事情,都是百姓们感兴趣的,所以这报纸啊,每日都供不应求。”

    “原来如此!”

    诸葛亮理解了,看来这位县令是非常有才能的,要不然也不会懂这印刷术。而且看这街上的百姓,个个都是言笑晏晏。

    很明显,这清水县……是安乐祥和之地啊。

    赵云小声道:“丞相,既然野有贤才,要不咱们前去拜访?”

    诸葛亮略一思索,便否决了这个想法,摇头道:“这清水县的百姓安居乐业,县令也是勤勉有才,就让他们好好在此地生活吧,莫要打扰他们了。”

    “再说,咱们还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不能在此地耽搁太久。那张郃已经占领了街亭,不日就会切断我们退路……还是要以国事为重。”

    “是。”

    他们本想离开,却听到商贾问道:“二位客官,你们是从蜀中来的?”

    “你怎么知道?”

    “哈哈,我也是胡乱猜的,我们这位县令啊,特别喜欢诸葛武侯。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蜀汉那个昏君,无才无德,宠幸他人,要不是有诸葛武侯这样的贤才来辅佐,蜀地早就被灭了……”

    “啊??”

    诸葛亮又懵了。

    这县令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