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还是两个问题

    第96章 还是两个问题 (第1/3页)

    将军户各人登记名册后,就要考虑这些军户的住所问题。

    青牙墩狭小,最多只可以容纳五十几人,这里有一百五十多人,是绝对装不下的。

    所以这些军户只能先安放在墩所外面。

    不过这大冬天的,没有一个避风取暖的地方,也是难熬。

    幸亏大明北方的民众在野外生活,都有一种搭建地窝子的技巧。

    建造小型地窝子,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的山坡,先向地窝子下挖三四尺深的长方形土坑,坑的大小根据居住人口多少确定。

    坑中央竖立一根高出土坑的中柱,周边沿坑边竖立一圈与土坑深度等高的木柱;柱上加檩椽,椽子上端攒集于中柱顶端,下端搭在坑沿上;椽上绑柴笆和草束,再盖上半尺多厚的土培实,即形成一个雨伞状的穹窿屋顶,南面或东南角留出房门和小窗。

    这种建筑地下和地上部分约各占一半,屋内空间两米多高,或砌火炕,或在地中央火塘生火取暖。房顶四周再围以土墙或木障,以防牲畜踩踏。

    如果建造的巧一些,长期生存居住的话,就变成地窨子了。

    地窨子在平地上先挖出南北方向长约11米、东西方向长约10米、深约4米的长方形土坑。

    然后在坑内北、东、西三面各挖出三孔窑洞,中间一孔窑洞留有一个门,其他两个窑洞分别留有两个窗户。

    窑洞之间用门洞串通。一般把中间窑洞作为小厅,用作起居活动空间。两边窑洞是住房,靠近面墙的一面搭满间炕。

    炕边有窗户,墙外窗户下是炕洞。

    又挖几个窑洞作为磨坊或牲口圈,用于饲养畜禽,以及灌储粮食,再就是作为厨房使用。

    不过对这些流民来说,并不需要做太复杂的地窨子。

    只需要做一个能简单庇护的地窝子就行,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