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又要出战了

    第470章 又要出战了 (第2/3页)

导致装填速度慢。

    熟铁打造的火炮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便是内膛极其光滑,大大加快了炮弹的装填速度。

    当然,铁模法铸成的火炮,尽管内膛也同样光滑。

    但在轻便性和灵活性方面,仍然不及熟铁炮。

    温越点头道:“好,周主事,你尽管研习打造,不必担忧成本损耗。”

    ……

    “预备射击!”

    离开火炮厂后,温越又来到了炮兵训练场。

    看见温越亲自到场检阅,王钩显得格外振奋。

    他威风凛凛传下命令,让所有火炮瞄准远处设置的目标。

    在王钩面前排列的是二十门红夷大炮。

    包括六门六磅红衣大炮和十四门三磅红衣大炮。

    而随着新铸成的四门三磅红衣大炮加入队伍,王钩的千总炮兵队,就拥有红衣大炮二十四门。

    这些火炮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它们巨大的炮口不断调整方向。

    而在观测手面前,摆放着一架光鲜亮丽的炮镜。

    没有,就是炮镜。

    数月之前,青牙军中已经开始配备炮镜和千里镜。

    这两种工具都需要用到透明无色镜片。

    尽管此时的无色玻璃价格昂贵,但它并非稀奇物品。

    在北京城,朝廷就有专门的玻璃工厂。

    然而,这个时代生产的无色玻璃难免会有一些气泡。

    尽管温越也知道该如何消除气泡。

    而眼下手头上缺乏相应的工匠,也缺少生产玻璃的兴趣。

    玻璃这种东西,放在盛世或许能卖个高价格。

    可在乱世,根本换不了多少米粮。

    青牙军中,制造炮镜和千里镜的镜片,是用水晶作为玻璃的替代品。

    在明末的士绅阶层中,水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东西。

    江苏东海出产的天然无色水晶,可以在大明许多城市购得。

    关键的不是原料本身。

    问题在于镜片的设计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精湛工艺和光学知识,这在当时的明朝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好在,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虽然稀缺,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

    他们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而当情报司前往江南搜集相关农书的时候,也发现了几位擅长此项技艺的人才。

    在经过不惜重金邀请后,这些人已经来到了山海关,为温越效力。

    和周洛祥一样,在受到专利制度的诱惑后。

    这些人也带来了一些徒弟,成功制造出一批炮镜和千里镜。

    眼下,温越手持一根千里镜,正在朝发射的火炮处观看。

    他手上的千里镜,是金色的外表,制作精细,可以根据需要,伸缩调节观测距离。

    由于首批产出的千里镜数量有限。

    青牙军中仅有温越和祖柏、赵率教几人配备了。

    其他人现在也只还有羡慕的份。

    但预计在未来几年里。

    每个军官都将可以获得自己的千里镜。

    王钩也在使用千里镜进行观察。

    有着大量的实弹射击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射表,再加上炮镜。

    观测手在不断地提供准确的瞄准参数,火炮手们则训练有素,快速地调整火炮。

    温越透过千里镜向前望去。

    听着观测手报出的一连串复杂的专业术语,都是他不太熟悉术语。

    因为他所学习的是西方数学,与化学传统数学是两个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不过温越并没有去强求麾下的火炮手们改变。

    毕竟去重构一套全新的数学体系,难度太大,尤其是两者在运算符号上的巨大差异,并非简单替换几个数字就能解决。

    再者,西方的数学就现在而言,并不比华夏传统的数学厉害到哪去。

    如果现在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账目记录。

    为了避免篡改,还需要再用大写汉字数字记录一次,这样反而增加了工作的复杂度。

    阿拉伯数字在某些计算方面的效率,也不如中国的珠算。

    基于此,温越觉得没有必要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突然硬改数学体系,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

    “调整完毕,调整完毕……”

    各个炮位前的伍长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如同交响乐的序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猛烈炮火。

    青牙军的火炮千总编制严谨,每十人组成一个伍,共同负责一门火炮的操作。

    这个队伍中,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