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幽州基建和抢收夏粮

    第264章 幽州基建和抢收夏粮 (第2/3页)

品,唯有读书高。难道你们墨门子弟自己也这么觉得吗?”

    “他们说匠人无用,你们就应该证明给世人看,匠人到底有多强!”

    就墨门的这些弟子来说,沈冬素觉得完全能称得上是物理学家、化学家,个个都是理工大师。

    可在这个时代,文人当道,理工大师,也只得到一个匠人而已的称号。

    她再次给李念鱼提供思路,先出教材,别说什么手艺都是手把手教的,师父传徒弟,断代了工艺就没了。

    就基本理论,像学子的启蒙书一样,出成教材,才能流芳百世。

    她没有将后世的物理化学书复制出来,她觉得工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得一步步来。

    她自己插手就是拔苗助长。

    她可以给他们提供方向,提供资源,和宽松的生长环境,至于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们自己了。

    就像那火药,她只给出基础配方,后来做出来的成品,全是李念鱼和墨门子弟研究的。

    目前幽州理工研究主要是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最重要的,也就是军事武器。

    除了火药,还有铠甲、手弩、战车等适用于骑兵的。

    因为打北疆不存在攻城战,所以攻城的云梯等大型武器,研究暂缓。

    虽然离建海军还很远,但沈冬素已经让李念鱼提前收集,墨门留下来关于海船的图稿。

    第二则是农事,改良农具,如犁、钯、耧车、风谷机等等。还包含耕牛养殖,和粮食存储,食品加工都在属于农事。

    第三自然是工业,目前最成熟的工用机械,就是军工坊里做军用粮的。

    就那个压缩饼技术,李念鱼大受启发,改良出了马料压缩技术。

    一改以前远征,需要带极多马料的麻烦。

    他用豆、麦、草等马常吃的食物,压缩后切割成颗粒,既方便运输存储时间又长。

    单这马料,对于凌王此次远征,就起到极大的作用。

    沈冬素还提议,让他依法炮制猪饲料和鸡饲料,却被拒绝

    因为目前人和马吃的粮食还不够,哪里有多的东西给猪和鸡吃!

    是的,这个时代农家养猪是喂草,鸡则是放养,除了冬天没吃食时会给点食物,别的时节都不喂东西的。

    她让李念鱼先把这饲料做法记下,相信早晚有一天,食物会多到,有富余的能做猪饲料。

    就在她一边忍着孕期带来的各种不适,一边在月亮门处接见全城各机构的官员,一边等着外面的消息时,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五月。

    老天爷似乎见不得凡人过得太顺畅一样,缺水的幽州城,年年到了五月收夏粮时,总是隔三差五来一场暴雨。

    所以收夏粮都是抢收,麦子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割了,不然淋了雨收割后,到粮仓一闷就会发芽,半年的劳作就全泡汤了。

    割麦子时怕下雨,晒麦子时更怕下雨,要说三月春雨百姓有多爱,五月夏雨就有多慌。

    天空总响着雷,那雨好像随时会落下,却又一直不下。不时刮起一阵狂风,若把麦子吹得伏了地,收割就更麻烦了。

    反正从进入五月,整个幽州城的人都显得极为匆忙。

    幽州城的百姓多是流民安置的,十户为一队,十队为一村,十村为了一乡。

    自抢收夏粮开始,官员请示凌王妃之后,便安排城中各机构的公职人员,甚至新兵营的新兵。

    按乡分人数,去帮百姓抢收。包括李念鱼等匠人,也加入抢收行列。

    那些回家的贵女不算,没回家的则安排其煮茶烹饭,送往军屯地给抢收粮食的士兵吃。

    可以说,整个幽州城除了沈冬素没摸镰刀下地,连月见都帮忙送了几回东西。

    凌墨萧远征将幽州给掏空了,朝廷的军资总是来得不及时,还不给够。

    全城都等着这一波夏粮入库,全城分班进行抢收,晚上田野像燃起火龙一般。

    到处都能看到竖着火把,在麦田抢收的农人。

    好像只有孩子不知道心急,他们反而很开心,觉得比过年还热闹。

    晚上田野到处都有火把,棍子在野草丛中一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