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伶人复何归

    第六章 伶人复何归 (第3/3页)

。”池名说道。

    大殿之上,约有七成大臣附议。

    轩逸知道李公甫必回对新令提出异议,只是没有预想到他竟会拿伶人下手。若论敌友,良家女子当以伶人之流为齿,此招划分派系,制造矛盾,实际上是在斥责新令,不分青红,一概而论,这矛头就是指着他来的。伶人身份若不能洗白,他们多年安插的细作,便只能是大材小用,没有翻身之日。这该如何化解。

    乾清眼看朝臣群情激愤,场面有些不受控制,这一参奏又未提前得见,一时不知作何反应。父皇将她视作男儿养育,她自幼饱读诗书,文韬武略,皆有所长,然而,民生社稷微末之事她只是从旁听说,未有亲历。关于伶人,她的了解之多是殿前起舞的歌姬,至于真正的烟花柳巷之所究竟是否有那些世风日下的黑暗之处,还不得见,不能定论。

    左相心生一计,参奏道:“微臣以为,伶人之流并非其所愿,若经教化,可有一线生机。”

    “此言差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入淤泥再难不妖。”说话的人是工部尚书吉瑾瑜。

    “本帅以为,新皇登基当以抚恤天下为要,不因大动干戈,当以教化为主,导人向善,此为良方。”袁大帅虽不喜左相,然受先皇所托,新令既出,他必护之。

    乾清会心一笑,点头道:“众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吾以为新法为善,必恪守之,然确有罅隙,特命左相修缮新法,妥当处置伶人之流,以抚人心。”

    轩逸领命回府,遂与师父相商应对之策。赵清涵身着黑色长衫,左脸有一道长疤,面目十分狰狞。他啜饮一口茗茶,侧耳倾听。良久,方开口道:“权宜之计,你能想到已是不错,为师甚为宽慰。然教化不是良策,因如此官府便可借此机会渗透各大舞坊青楼,届时我等势力恐有暴露之忧。

    “师父所言甚是,是我欠了考虑。”

    “右相权倾朝野,今日朝上近七成大臣附议,公然与我们作对,愈加看得出,他们自恃人多,其心昭然若揭,我们不妨遂了他愿,使其自露野心,在那女皇面前失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