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洪武三十一年,钱塘于家

    第123章 洪武三十一年,钱塘于家 (第1/3页)

    偏殿,老朱看着杨轩。

    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

    本以为杨轩前面说的办法已经够好了,没想到他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见老朱只看着自己不说话,杨轩以为老朱让自己继续说。

    他在心里组织了一下措辞,便道:“陛下,若此项政策实施下去,那么对于平衡南北方的文道差距,具有极大的作用。”

    “因为每个省份固定的录取名额,像江浙等地的科举大省,竞争难度,将会直线上升。”

    “如此一来,很多人南迁之人将会想办法将户籍迁回北方。”

    “针对此种行为,我们也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

    “比如,三代以内南迁的,可以迁回北方。”

    “因为南迁时间短,他们的乡土之情还是很深的。”

    “若是三代以上,恐怕乡土之情已经很淡了,最近一两代,已然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说完,杨轩停了下来,静静等待着老朱的评价。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一拍大腿,大声叫好。

    “杨轩,咱果然没看错你。”

    随后,老朱又和杨轩就科举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商讨。

    …

    次日,老朱颁布了进行恩科北场的圣旨。

    圣旨到达北方各省之后,当地官员出钱出力,就算是绑也要把本省的学子给送到京城参加恩科。

    他们可是知道此次恩科老朱有多生气,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老朱上眼药。

    而在京城,恩科北场的圣旨一出,群情激奋的北方学子很快就被安抚了下来。

    他们纷纷表示,上次只是没有发挥好,等到恩科北场,就让众人看看他们的实力。

    对此,南方学子只是不屑一笑,丝毫没有将他们的豪言壮语放在心中。

    …

    武英殿。

    老朱召见了刘三吾,杨轩也早已在这里等着了。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此次恩科,你给咱搞成了这个样子。”

    “按理说咱应该治你的罪的。”

    “但是,咱现在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老朱开口道。

    “请,陛下示下!”刘三吾道。

    “咱准备任命你为主审官,编纂科举的教材。”

    “此次恩科,咱算是看明白了,南北学子,差距巨大,和教材有很大的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