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仿造

    第947章 仿造 (第1/3页)

    手卷被戴着白色手套的工作人员重新慢慢在书案上舒展开来。

    看照片跟看实物,说实话差距颇大。

    尤其是跟拍的不好的照片比,那就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如今,我看着书案上的这手卷,不得不感叹,真好!

    这可不是手机屏幕上能感受到的。

    文征明的行书《琵琶行》。

    手卷,水墨纸本。

    尺幅上,宽约25公分,长约2.5米。

    这个尺寸是行书的正文,另外还在后面又续纸了一个跋,长约35公分。

    这幅小行书,远看,的确是文征明峭利洒脱的风格。

    近看,又法度谨严,字字如珠玑洒落,秀美绝伦。

    整幅写下来是轻重徐疾的节奏,有如琴声流水般地缓缓淌出,正与此琵琶行诗意相合。

    不过呢,我仔细看了看,这幅书法作品跟文征明其他真迹比起来,似乎不够尖劲峭利,反而有点拙重老辣,更具宽厚稳重的长者之风了。

    再看落款题识:嘉靖戊午五月十又二日,徵明书,时年八十有九。

    难怪给我拙重的感觉了,原来是文征明八十九岁写的,年纪大了,笔力自然就差了些。

    笔力虽然差了些,不够爽利洒脱了,但却有另一种厚重感出来,所以,一样是一幅极为难得的作品。

    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了整幅《琵琶行》,完了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后面续的跋文。

    其实说实话这跋文短短一小节也是写的相当精彩,书法水平属实不低。

    甚至,如果不让我知道前面是文征明的字,把这前后两个字分开来看。

    我反而会觉得后面跋文的字写的更好。

    因为,它更加的流畅自如,而正文相对太拘谨了。

    这跋文我看的都忍不住点头要称赞出来了,但是,我忽然看着那字体更大的跋文就感觉怪怪的。

    曾小凡见我本来挺舒展的一张脸,突然之间皱起了眉头,不禁轻轻嘀咕起来。

    “九爷,是不是看出问题了?”

    我没说话应他,而是转过头去看前面已经看过的文征明写的行书正文。

    我是一会儿看正文的小行书字,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