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公平合理

    第186章 公平合理 (第1/3页)

    杨梅镇虎跳峡镇当然分出了不少利益。

    例如接人,两百司机,就给另五个镇分了。

    例如导游,也给另五个镇分了。

    虎跳峡镇肯定分不到这些,景区在他们镇啊,真正的一大肥肉,其它的汤汤水水,绝对不会有他们的份。

    再有,游客到了后,要吃饭,这同样是一桩大利。

    杨梅镇没有饭馆,也不可能新建饭馆酒店,没人能确定会有多少游客,这个不好搞的。

    杨同的想法是,就去周围百姓家吃。

    但朱志远否决了。

    这怎么可能?

    假设来一万人,都带去镇上居民家?那非乱作一团不可。

    朱志远给出的办法是,学烧烤,摆摊子。

    镇上建一长溜大棚,一次开餐,至少可以接待千人以上的。

    挑一些厨艺好的,一个摊子分一个,再分两三个服务员。

    游客来了,就进棚子里来,接待量大,而搭个棚子嘛,又不费几个钱。

    如果建酒馆饭店,投资大,多了少了都麻烦,搭棚子就容易得多。

    而且搭棚子这个钱,朱志远也掏了,镇上确实是没钱,而朱志远也不缺这几个,他惟一的目地,就是把杨梅节搞好。

    统一搭棚,统一管理,价格同样统一,就虎山县餐馆的价,公道实惠。

    甚至各类菜蔬,都统一采购,这可以避免质量参差不齐。

    本来这些,都是杨梅镇的,这会儿就给分了。

    五个镇,一家一个场子,五个大长棚,各家的厨师服务员,也从各镇上抽调,菜蔬肉类的采购,当然也从各镇搞过来,这都是钱啊。

    至于五家怎么分,不许拉客,就把那两百辆车,分给五个镇,各镇的司机拉来的客人,就去各镇的长棚。

    这样就公平合理了,谁也没意见。

    吃了饭,各镇的导游再带去摘杨梅,最后再又带回来。

    这样其实更好,具体责任,直接落实到各个镇了。

    吃住之外,还有买卖,游客来了,除了杨梅,也肯定有其它消费的欲望吧。

    山里的好东西其实很多的,例如笋干,很多人家都干得有,这里叫玉兰片的。

    例如腊肉。

    这几乎家家户户有,有的老腊肉,在火塘上甚至挂了两三年了,而越是这种挂得久的老腊肉,就越好吃,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