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封赏得民心

    第34章 封赏得民心 (第2/3页)

即猛然跪了下去,围观的群众也跟着跪了下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新帝登基,恰逢陕西遭遇旱灾,饿殍千里,朕心忧如焚,调粮遣将,唯恐陕西百姓不能自足,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心怀天下,捐银十万两帮助百姓渡难关,朕甚嘉之,特晋封为织造所大使,另,赐国子监贡生名额一位,钦此!”

    “草民阮康文叩谢陛下天恩!”

    阮康文高呼谢恩,接过圣旨,心中很是开心,暗呼这十万两银子花的值。

    先说说国子监名额,虽然贡生都是秀才,但秀才可不一定是贡生。

    贡生是各州县推送的最为优秀的秀才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

    一旦贡生毕业,吏部考核后可以委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省去了再次科考的过程。

    为什么大明有六十万名秀才,就是因为再向上考就太难太难了,有些人从二十岁考中秀才,到了五六十岁还是秀才,难度可想而知。

    贡生就像是一棵小树苗,慢慢的熬着,只要本人再有点能力,升迁到知府,以后家族子弟进入官场的机会大上无数倍。

    为什么会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织染所大使,虽然只是九品的官职,而且不入班,但那也是入了官职品阶的,这就是一张护身符。

    这和英宗、代宗时期的买官不一样,那时候买的是义官,也称之为散官,只是虚职。

    而且容易遭人诟病,下被百姓指点,上被科班的人看不起,两头受气。

    周围人群露出羡慕的眼光。

    “这位大人,可否赏脸到寒舍喝杯茶水?”

    打点传圣旨的人,这是惯例,现场这么多人,想给银子都不行。

    传圣旨的人自然也是知道,但推辞道:“阮大人,本官还要回宫复旨,以后再说!”

    说完,便朝着四周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