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帝范(4)

    第273章 帝范(4) (第1/3页)

    齐鸣放下手上的朝珠,看到男人大大咧咧把手上东西往茶几上一放,他心里就肉疼的直抽抽。

    等他用望气术看了看,画布上的贵气并没有减少后,才松了口气。

    男人这次拿来的是一件青花将军罐,一个画轴。

    齐鸣现在最擅长的就是瓷器,所以一把抓起了那件:凤穿牡丹青花将军罐。

    入手处就有冰凉感传来,确实是个老物件。难得的是,这将军罐还有盖子,是一件全品。

    罐身一前一后各画了一只展翅的凤凰,罐盖上则是两朵鲜亮的牡丹,画风干练且精美。

    从胎釉上看,底胎圆润,胎质细腻,青花的釉色淡蓝清新,应该是传统的浙江料。

    拿下了盖子,齐鸣一手抓住了灌口,一手托底,倒转了过来。在罐子底部,是康熙御制的四字双框楷书款。

    齐鸣看着这落款就感觉不对,因为入手的那一刹那,感受到的凉意不够。望气一开,果然,岁气离康熙有点远,只到光绪。

    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光绪时期的瓷器,大量仿造乾隆和康熙。尤其是仿康熙,现在的玩瓷器收藏的,甚至直接把康熙瓷器称作“老康”,把光绪仿康熙的,称作小康。

    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仿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光绪朝历时34年,这30多年里,清政府始终坚持原有的专制统治,采取对内高压,对外投降妥协的治国方针。西方列强,通过那些不平等条约,不断从沿海向清朝内陆渗透。

    洋人凭借各种优势,大量的不择手地掠夺中国优质的古瓷器。为了迎合洋人的喜好,景德镇就开始了大量烧造仿古瓷器。从某方面来说,这也算是用假货来创造外汇了。

    同时,尽管自己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了,清政府的高层也没停下醉生梦死的享乐,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亦或者借仿康熙,仿乾隆,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

    光绪朝廷对仿古瓷也是投入了大量金钱。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光绪十年,慈禧50大寿,烧了一批瓷器,花费1万5千两白银。光绪二十年,慈禧60大寿,这笔费用直接涨到了12万8千两~

    这还只是慈禧生日时的花费,并不算日常使用。投入这么大,效果自然也是有的。现在的收藏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光绪时期优质的仿品已经可以说是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官窑瓷的水平。

    甚至因为西方先进的化学材料的引进,光绪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