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5章 两尊佛像(下)

    第 355章 两尊佛像(下) (第1/3页)

    打从林轩喊出石叟两字后,胡超就彻底死心了。心里的幻想破灭,整个人反而放松下来,表情也变得更加自然,一下子又变回了之前帅大叔的模样。

    而齐鸣,在林轩给出提示后,掏出手机搜索<石叟>,很快就有结果跳了出来。

    石叟,生卒年月都不详,从作品推断是明后期的雕塑家,铸铜名匠,僧人。说是名匠,有点谦虚了,按照百科上的记录,这人应该是华夏铜器铸造的第一人。

    这第一人,不止是因为他高超的技艺,还因为他掌握了风磨铜的冶炼方法。这种铜,原本是暹罗国,也就是如今的泰国,进贡给大明。

    作为一个国家的贡品,这种铜本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但当时的皇帝朱瞻基眼界实在是高,他看过后,还是嫌弃这铜杂质过多,于是命令皇室的那些工匠,结合明朝皇宫的工艺匠冶炼铜料的经验,重新融化,在添加了金银等各种贵金属后,又精炼了整整12次,这才得到了最上等的风磨铜。

    随后他就用这种铜铸造了闻名世界的宣德炉。但因为材料昂贵,工序复杂,风磨铜的冶炼方法自明宣宗后就失传。

    直到被石叟复原,他的作品,用的是跟宣德炉同样的材料,那珍贵程度也就可想而知。而且这位还没有后人传承,所以风磨铜的炼制方法从他这儿,再次断绝,这也就再次抬高了他作品的价值。

    目前国内也就故宫等少数几家博物馆有他的作品,其次收藏他作品最多的就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那群自大又傲慢的英国佬,将石叟的铜佛像,铜香炉,列为馆藏珍品。还称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这般的跪舔,在如今都是不多见的。

    “石叟扬名,靠的是两个本事。一是风磨铜,二是铜嵌银丝的工艺。你瞧这儿。”

    林轩也不是真就不管不顾了,瞄了眼看到齐鸣已经搜到些资料后,开始解说。

    齐鸣也是很虚心的走上前,林轩后头要说的可都是干货,是网上查不到的,也是鉴定的重点。

    “这几个地方,都有银丝镶嵌的痕迹,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银丝又都被扣了出来,只在凹槽底部有些黑色的氧化银残留。”林轩道。

    “大概率是偷银吧。”齐鸣接口道。

    “还真是~”林轩琢磨一下,应和道。偷银,偷铜的情况很普遍,比如古代的铜钱,还有近代的银币银元,很多都有缺角,或者尺寸要比正常缩小的迹象。

    那就是被古人薅政府羊毛,留下的痕迹。

    “还有这~”林轩示意小龙再次翻转罗汉像,露出底座,将紫外灯光打上去后,原本模糊的第二个刻字总算也能依稀辨认,是个<叟>字。

    林轩道:“石叟的作品,很多都用篆书留名,这也是重要的鉴定依据。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