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诸葛亮的迁都策

    第455章 诸葛亮的迁都策 (第1/3页)

    五经馆内,夜幕笼罩。

    入夜后的五经馆,多了一丝寒意,许多士子已经早早休息。

    五经馆的西北角,藏书楼。

    一楼大厅角落,一盏油灯摇曳,驱散了黑暗,散发着昏黄的光芒。

    案桌旁,一个丰神俊朗的青年,正在伏案疾书。

    青年赫然是诸葛亮。

    他在五经馆读书大半年,早就融入了五经馆。现在的诸葛亮,已经是五经馆的士人之首。

    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和五经馆士人打成一片,得到无数士人的拥戴;他能力出众,却不锋芒毕露,早就收敛了昔日来摆擂台的锋芒。

    关键是诸葛亮很努力,学识渊博,又还是郑玄的关门弟子。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诸葛亮在五经馆卓尔不群,成了五经馆士子之首。

    诸葛亮在藏书楼内读书,已经是习惯。

    曾经的诸葛家,也是琅琊国的大族,家中也有诸多的藏书,所以年纪不大的诸葛亮,早早就读书启蒙,学识丰富。可是诸葛家的藏书,和五经馆的藏书楼相比较,是萤火之光和皓月的区别。

    五经馆的藏书,是陆玄全力支持的,搜集了各大家族的孤本,搜集了市面上的诸多书籍,然后雕版印刷,印制了诸多的线装书放在藏书楼中,供五经馆的士子借阅。

    这样的一个环境,给了诸葛亮一片知识的海洋,他不断的汲取知识,增强自身的学识积累。

    诸葛亮虽然在五经馆内,只有大半年的读书,可是有郑玄的教导,还有庞德公、司马徽、管宁这些大儒的指点,诸葛亮早就脱胎换骨。

    书院的所有大儒,都欣赏诸葛亮,没有一个不赞赏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能耐。

    即便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不一样,依旧踏实勤勉的读书,每天晚上到了深夜都还在藏书楼,他从来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藏书楼的。

    诸葛亮正在做的,是找寻资料,查询南方的水脉资料,了解南方的水系,进一步论断吴国的帝都应该在哪里?

    这是他的一篇策论。

    如今的舒县,诸葛亮是不认可的。

    舒县虽然是政治中心,看起来繁华,可是舒县有太多的掣肘,也有太多的不方便。

    在诸葛亮奋笔疾书,时不时又停下来翻看资料的时候,时间匆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