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清廷江北官场的一颗地雷,被自己人引燃了!

    274 清廷江北官场的一颗地雷,被自己人引燃了! (第2/3页)

,不是生活必需品。

    人,饭吃饱了就行,酒可以不喝。所以这一波骚操作不至于动摇统治基础。

    胡雪余犹豫了半天,还是询问道:

    “王爷,如果民间反响冷淡,不愿意购买怎么办?”

    ……

    李郁笑道:

    “你倒是提醒了本王。”

    “记录,即日起各县大户酒厂所出酒水统一包装,统一贴牌。各军团、各衙门、各商会出资购买第一批,扩大影响。”

    “本王麾下所有官吏,只要是宴请就必须喝咱自己的酒,私人场合除外。”

    胡雪余诧异,隐隐觉得有些道理。

    追问道:

    “王爷,酒的名字?”

    李郁突然想起了,穿越前的那些事。

    这个严选,那个优选的。

    干脆,也搞一个“郁选”系列吧。

    酒,就是系列内的一个产品。

    “郁酒。怎么样?”

    ……

    “妙,妙啊。就叫御酒。”

    人和人的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后续问题很大。以至于李郁也要捏着鼻子接受现实。

    这就好比,作品的解释权并不在创作者手里。你说了不算,大家愿意相信的才算。创作者最好识相,莫要强行辩解。

    而不久后郁酒推向市场,初步成功,

    李郁果断的成立了一个“王家郁选公司”,集中经营旗下货品。等称帝后,再改名“皇家郁选公司”。

    不再让各地县衙插手,直接实现了公司和经销商的对接。

    当然,赋税必须留给各县。还有每卖出一斤郁酒,给当地分红1文钱。

    李郁自认为,这样的分配制度就算很讲良心了。

    提前为自己置办点私产,很有必要。

    皇帝没钱花也很痛苦的,花点钱享受享受就要被那帮大臣叨叨,恶意的提各种建议,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还要被窥探隐私,实在是不爽。

    打了一辈子仗,享受一下还不行吗?

    李郁很清楚,想做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口头自称是圣人就行了。

    ……

    扬州府,

    布政使衙门,钱峰一脸黑。

    底下站着一群貌似谦卑,实则桀骜的红顶子。

    淮安督粮道于运和、扬州知府胡佐佑、以及淮、徐、通、海的主官。

    仍在大清治下的江苏各州府主官都来了。

    “本藩台想郑重地再问你们一句,丰济仓、广运仓储粮究竟有多少?”

    【清代运河沿线有四大粮仓。一是江苏淮安的丰济仓,二是江苏徐州的广运仓,三是山东德州的德州仓,四是临清的临清仓。】

    以上,理论上单座储粮量谷值在150万石,峰值在300万石。

    可谁都清楚,理论啥也不是。

    钱峰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他偶然的一次微服出行,从街边百姓嘴里听说这几个月的粮价一直在涨。

    若是换个人,未必会留意。

    粮价15文1斤和35文一斤,有区别吗?

    大人们从不算小账,眼里只有星辰大海,成千上万。

    ……

    而钱峰与众不同,

    他在京城时就是一个常年自己买柴米油盐的人,对于价格波动极度敏感。

    不正常的波动,无非是三种情况。

    遭灾了,打仗了,有人搞猫腻了。

    今年年景尚可,只是北边黄河小小决堤,淮北盐场遭洪灾倒是挺严重,但主要的产粮区保住了。

    江北大营虽然屯兵数万,但并没有进攻,消耗粮米固定。

    军饷和军粮,都是他一手操持。

    为了降低粮价的波动,他甚至派人用银子去山东购粮,宁可多花些运费。

    ……

    面对上司的诘难,

    众人沉默不语,眼观鼻鼻观心。

    “于道台,你驻淮安。丰济仓你去过吗?”

    “去过。”

    “可曾查验过存粮?”

    “回藩台,漕督空缺,下官不敢擅自开仓。”

    这一句话,让宛如泥塑的在场所有人心生疑惑:老于家的傻儿子,好像智商在急速提高?

    于运和的这句话,堪称滴水不漏。

    既完美推卸了责任,也是在提醒钱峰,你没有资格对我指手画脚。

    督粮道需要维持好本省布政使的关系,但是说任由驱使是不可能的。巡抚和漕督才是顶头上司,拥有考核权。

    ……

    钱峰很诧异,但随即也反应了过来:

    “于道台不知实情?对否?”

    “是。”

    “淮安府,你可知?”

    “下官亦不知。”

    “徐州府,伱也不知喽?”

    “下官惶恐。”

    问了一圈后,钱峰心里产生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