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第2/3页)

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凑合。

    【以当时生产力计算,一亩田的粮食产出勉强够养活一个壮劳动力。】

    过称的伙计大声报道:

    “720斤,过。”

    收完粮,文书在那张纸上盖了一个红章:

    “1776,完税证明。”

    吴老六小心翼翼折叠好,包进油纸布里塞入怀里,转身欲走。

    “老乡别走,你的奖品。”

    一把崭新的长柄锄头,淬火钢口一看就很结实。木柄上还烙了一行黑字:积极交粮户!

    烙字工序并不麻烦。

    马钢的人找了块铁,仿照活字印刷。

    烧红了在木柄上轻轻一按,字样就出来了。

    ……

    吴老六眉开眼笑,妈的,居然见到回头钱了。真他娘的开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军爷,你们还没问我名字户籍呢?得在鱼鳞册上勾掉。”

    一名官爷,严肃的说:

    “不必了。王爷有令,以后不看鱼鳞册。村公所挨家挨户瞧一眼那张纸就行了。”

    “那,那要是遗失了呢?”

    “以抗粮论处,充军。”

    吴老六目瞪口呆。

    这是李郁的创举:

    征粮时不需对照鱼鳞册,省时省力高效。若是一个个对号入座,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粮,其他一概不管。

    1个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门查看证明,范京再派些人随机抽查。

    ……

    船舱内,一袋袋粮袋子摞起来。

    一艘满了就换下一艘。

    目前的地盘大部分区域可实现水运收粮,又是节约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运载量可以抵得独轮车一二百辆。

    李郁把算计做到了极致。

    粮食袋子都是农夫自己扛着扔到船舱里。

    别小看了这几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来干,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望着那一袋袋甩进去的粮食。

    被雇佣来的伙计,忍不住提醒文书:

    “官爷,这些粮食都没有开袋取样,万一麻袋里~”

    文书矜持的笑笑,模仿经济大臣范京讲话的样子:

    “王爷仁义,信任百姓。”

    “他老人家说过,江南百姓温良敦厚,不会做那没脸没皮之事,不必抽检。我以君子之心待百姓,百姓必定以赤子之心回报我。”

    伙计听得很感动,旁边排队的农夫们听了甚至感动的抹眼泪。

    ……

    实际上李郁的真正想法是:省时省力!

    这么个衙役如狼似虎的时代,百姓敢往袋子里掺土,或者装潮湿粮食的概率很低很低。

    不敢!真的不敢!

    大清的百姓兹要一出门,就自带三分责任。唯恐麻烦找上门,哪儿敢和官府偷奸耍滑?

    不如直接省略开袋环节,节约无数时间、人力成本。

    啥君子赤子的,都是宣传需要。

    真实情况是:

    粮食早一天入库,西线才能早一天开打。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正式展开秋季攻势——打九江。

    当然了,

    明年或者后年肯定会有聪明人发现这个漏洞,抱着侥幸心理恶意给粮食掺土洒水。

    毕竟省下的粮食才是自家的嘛。

    对此,李郁了然于心。

    明年后年就会突然增加抽检工序,凡是发现的当场拿下,全家充军,咔咔咔。来个不教而诛!

    上位者之心术,自然是遥遥领先200年的。

    以淳朴百姓之偶生狡黠,自然是算计不过的。

    ……

    附近的二十几个村子在半天内全部完工。

    船队全部满载,扬长而去。

    按照事先规定,他们会沿途给县城、府城各官仓提供相应数目的粮食。

    其余的粮食则送至太仓的战备仓。

    目前,有4处战备仓。

    分布在治下的边缘地带,用意不言而喻,就近支撑军队打仗。

    像这样的船队还有很多很多,穿梭在江南河网。从水线高高,到吃水深深,每天收获满满。

    各地的仓库很快盆满钵满。

    李郁惊讶的收到了一个尴尬的消息:

    “仓库装不下了。”

    “各府仓、4大战备仓全部满了?”

    “回王爷,是的。”

    范京很开心,很自豪,他开始用数据说话:

    “截止2日前,一共收了210万石粮。预计总数会突破300万石。所以要赶紧加修粮仓。”

    ……

    胡雪余作为一个资深前师爷,倒是很快反应了过来。

    他笑道:

    “恭喜王爷,朝廷一年的漕运粮食总量是400万石。咱们区区十几府就快接近这个数字了。有粮就有人心,王爷的大业有望!”

    李郁也笑了。

    这就是没有中间商吃差价的红利,什么火耗、平余、丁银、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