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改棉为稻,腥风血雨

    430 改棉为稻,腥风血雨 (第2/3页)

的双倍收粮(120斤),承认其永佃权,以安人心。

    前段时间,

    李郁昭告天下:

    2级文官以上,少尉武官以上,本人以及家眷严禁购买良田(若少于50亩,可购买补齐至50亩)。

    既有良田,无论多寡,既往不咎。

    如若增加,轻则罚银退田,重则罢官去职。

    所有人哗然,虽有不满,但无人敢明确提出反对。

    ……

    数日后,

    李郁又亲自拟定了一道密令,要求各县文官,着手区分治下所有士绅、大户。

    尤其是新占领区!

    一,曾为清廷捐输钱粮、亲族5服之内有人在清统区为官、直系3代中有过科举功名,满足以上3项当中任意2项的士绅,定为“顽固派”。即刻逮捕,男丁枪决,女眷为官奴,抄没所有家产。

    二,立场中立或稍倾向于清廷,没有投资工商业的士绅,定为“骑墙派”。对于骑墙派,已主动剪辫子者暂不追究。依旧保留辫子者,搜寻证据以合理罪名下狱,罚银充公。

    三,积极合作,主动向工商业主转变的士绅,定为“开明派”,抛弃前嫌,一视同仁。

    ……

    根据史料:

    康熙年间,帝国的人均耕地是6.5亩。

    到了乾隆初年,

    这个数字已经降至4亩以下。

    而现在,人均3亩都岌岌可危。

    以上是官方数字,

    考虑到我大清自有国情,3亩再打个7折,想必会更接近事实。

    以2亩薄地养活1个人。

    看似不可思议,实际斑斑血迹。

    农夫们要想填饱肚子,除了忙活自家那点田,还得搜罗野菜、粗粮、下河摸鱼上山采猎,屋前院内见缝插针地种上些番薯。

    铭刻在骨子里的危机感,赋予了所有汉人天生的种菜技能和打仗技能。

    ……

    李郁闲时琢磨农业,只觉后背阵阵发冷。

    将来打下西南、西北,该拿什么来喂养嗷嗷待哺的臣民?肯定需要将江南的富余钱粮转移过去。

    他已经隐隐看到了未来:

    转移钱粮,需要压制新江南集团的不满。

    不转移钱粮,那边活不下去的人必定造反。

    农耕文明无法支撑1个三亿多人口的帝国进步,文明已至悬崖边缘。

    人甭提有尊严的活下去,就是像狗一样卑微的活下去都是奢望。

    一直以来,

    李郁的思路很明确——扶持工商业,反哺农业!

    对于大国,发展小农经济和工商业,这两者可以不矛盾。

    辽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可以两种并举。

    小农经济,稳定秩序。

    工商业经济,强国强兵。

    前者捍卫帝国下限,后者决定帝国上限。

    ……

    李郁一直在努力,让那些坐拥海量良田的士绅们卖掉多余土地,要么变成工商业主,要么投资入股吃分红。

    禁止土地兼并,

    百姓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土地,不至于变成流民。

    【以标准的1家6口三代人算,若在江南地区,最低温饱线是拥有9亩水田。若在半山半田区域,温饱线是20亩。若在西北干旱区域,这个数字至少是50亩。】

    有的省份耕地少,注定不够分。

    对策是:将无地农夫变成工人、手工业者、以及商业大繁荣后的配套服务业人员。

    再长远些,

    还可以赠送良田和房屋为条件,把多余的人力迁到边疆戍边垦荒或者南洋垦殖,一举两得。

    ……

    1778年的初春,

    李郁大刀阔斧的执行了一系列变革。

    趁着自己威望高,帝国尚幼,广袤占领区白纸一张,什么“惊世骇俗”的措施都可以大胆推行。

    治下无人敢反对,更无利益小团体绊脚。

    而帝国的路径在初期一旦定下来了,后面也就顺理成章的按照既定轨道运行。臣子们想另辟路线,也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现在自己不及时打好大楼的地基,而是一味地军事奏捷。

    等帝国四海一统,自己回过头来再想动地基?

    孤家寡人,驾崩可期。

    李郁不懂化学,但是他懂“万物守恒定律”。

    李郁也不懂治国,但是他懂人性。

    人性,是贪的。

    吃下肚的东西,想让别人吐出来?

    轻则施以老拳令其呕吐,重则开膛破肚。

    还不如一开始就定好严格的分餐制度,大家只能在自己的盘子里下筷子~

    ……

    中枢的意志,顺畅抵达躯体的每一个神经元。

    一时间,

    吴国表面安宁,秩序平稳,粮价下降,无兵灾无恶政,百姓纷纷夸赞,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世道。

    然而,

    各地方官署却是腥风血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