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32节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32节 (第2/3页)

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当时王师母就气得不行,直说那媒婆实在太缺德。

    这话王夫子也是认同的,不就是缺德嘛,说媒人本该行着牵线搭桥的助人之事,结果此人却无中生有,恶语中伤他人,属实不该啊。

    得知王师母应允了,周氏总算切切实实的安了心,接下来便一门心思扑到了各种准备中。

    ……

    第31章 定下亲事

    王师母虽从未做过说媒之事,可她身边不是还有个军师王夫子吗。

    诗经中有云:“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中的伐柯就是提亲之意,而“执柯”正是说媒的意思。

    《士昏礼》中又提到:“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另《梦梁录》中也有嫁娶条载,曰:“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所以,王夫子的依据大多来自书上,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很快罗列出一份纳采的详单来。

    知道林家人不识字,王夫子还特地喊来了林远秋,把单子上头的需备物什都一一指给了他听。

    两壶喜酒,两包喜饼,一对喜烛,两匣茶叶,两斤红枣,鱼两条,还有猪肉两斤,最吸引林远秋眼球的,要属其中的活雁一对了。

    这让林远秋想起了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纳采场景,大红担子上,一对大雁系着红绸,红彤彤的,看着喜庆极了。

    不过电视里说得可是男方亲自去捕的大雁,所以,他的大堂哥能抓到吗?

    林远秋表示有些怀疑。

    林三柱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笑道,“镇上西市常有猎户捉了大雁来卖呢。”

    原来镇上有买大雁的地方啊,这下林远秋安心了。

    除了纳采详单,王夫子还提笔写了提亲书一份,表达了结两姓之好之意。

    这一做法倒是区别了寻常媒婆,显得更为隆重和周全了一些。

    那提亲书林远秋也打开看过,只见上头写着:闻高家有女,温柔娴淑,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今有林家大郎,敦厚温良,沉熟稳重,人才一表,今略备薄礼,望求娶之,愿喜结秦晋之好,情深愈久弥香……

    此书,字字表真心,句句显诚意。

    可想而知,提亲当日高掌柜一家有多满意了,也当即应下了亲事。

    定下亲事后,吴氏也没对外声张,一家人马上忙碌到了农忙中。

    而王夫子夫妻俩本就不是多嘴之人,自然不会与人说起这事了。

    是以,等村里人知晓林远枫已定下亲事时,稻田里的谷子早就收下来晾干,就连田税都已经交上了。

    农忙过后,村民们又空闲了下来,这不,妇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时,又有人聊起了吴氏家的事。

    说上个月瞧见吴氏与大儿媳提着好些东西去镇上,说是想替大孙子寻一门吃饭的手艺,可现下老多天过去了,那林远枫依旧日日待在村上,咋一点出门学手艺的迹象都没有啊。

    八成是拜师没成,被人给拒了吧。

    众人听后,连连点头,心说八九不离十,应该就是没被木匠师傅相中。

    话头打开,几个妇人就有话题聊了,有说林远枫也不知是啥糟心的命,咋事事都不顺呢,也有说先前闹出张媒婆说亲的那档子乱事,本就耽搁了说亲,这会儿若是再加上学手艺被拒这条,日后想娶媳妇岂不更难。

    哎呦,这下吴氏又有的头痛了。

    这样想着,便有平日里与吴氏要好的妇人秦氏找上了门来,想着宽慰吴氏几句,让她不要心急云云,老辈都说,好饭不怕晚,良缘不嫌迟,你家远枫肯定能说上好亲事的。

    人家好心好意过来,吴氏自然也不想对她隐瞒,再说远枫的亲事已经定下,就算这会儿让村里人知晓了,也不打紧。

    于是,吴氏便把大孙子已说了亲事,且孙媳妇家住镇上的事,告知了秦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