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19节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19节 (第1/3页)

    林远秋朝他摆手,让张贵不必再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已把铺子全权交给他经营,自然是相信他的。

    再说水至清则无鱼,有些细枝末节上的事,没必要去计较太多。

    想了想,林远秋问道,“你与我说说京城的事,不拘大小,只要觉得是那么一回事的,都说与我听听。”

    离开京城三年,好些事情都没了接触,这会儿的林远秋可谓是两眼一抹黑。而在面圣述职之前,他自然不好往老师或者岳父家去。所以这会儿他想先问问张贵,好听听京城有什么事发生。

    张贵自然知道公子那句“是那么回事”是什么意思,这是让自己捡有用的说呢。

    要说最有用的,自然是圣上生病的事了,只是不知公子是不是已经听说。

    “禀公子,九月中旬的时候,咱们京城可是戒严了一段时间,原本一更三点开始宵禁,可那时改成了酉时末就不许在外走动了,当时小人透过门缝往外头瞧,发现街面上有不少巡逻的兵卫。起先小的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听说是圣上病了。等过了二十多日,才改回原先的宵禁时辰。”

    林远秋倒是没想到张贵一开口便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自己远在塞北,可是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要说这就是京官比地方官占优势的地方。

    京城官员离中枢近,不管朝中发生什么事,基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而地方官员,就比如他,说句大不敬的话,怕是圣上突然驾崩了,自己最快也得五六七八天才能知道。

    只不过,离得远也有离得远的好处,最起码京城有个风吹草动,不会被波及到。

    听到张贵随后说到兵部侍郎仇有业被下了天牢的事,林远秋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还有,他记得老师曾说过仇有业是二皇子的人,想来圣上的生病,让有些人按捺不住,随后被皇帝直接剪了爪子了。

    林远秋也能理解为何前段时间京城会戒严了,这是老皇帝防着儿子们的造反呢。

    不过以现下的情况,看来景康帝依旧能掌控全场。也是,老虎哪怕掉了牙,可也不是病猫啊。

    也不知三皇子当时有没有跃跃欲试的想法。

    不过,这一问题只在林远秋脑子里过了一遍,就被他抛到了脑后。

    都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林远秋来说,自己要效忠的人只有当今圣上。

    这会儿林远秋也大概明白自己上报的奏折为何迟迟没有回音了,想来因为圣上生了病,还没来得及看他的奏折吧。

    不得不说林远秋真相了,事情还真如他猜想的那样。前段时间景康帝因着身体欠佳,所以好些奏折都耽搁在那儿没有批阅。等他病愈后再看到这份奏折时,已是十月。

    这也是景康帝突然召林远秋回京述职的原因,若粮食增产的情况属实,那么对大景朝的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

    一般外放官员进入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皇宫东门口递觐见圣上的折子。这样的折子,称为“请安折”。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表示对皇帝的敬重,二是告诉圣上,自己已经到了京城。

    而递了请安折子后,接下来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见了。

    离着皇宫不远,有一座贤良寺,寺庙里专门准备了厢房,一般等待觐见皇帝的外地官员都住在那里。而像林远秋这种在京城有屋宅的,都是在自己家里等待传召的。

    自从给林远秋下达了回京述职的旨意后,景康帝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所以在看到林修撰的请安折子递上来后,景康帝第一时间就让吴公公传他进宫觐见。

    林远秋没敢耽搁,换上四品官袍,整理了仪容,然后把册子和小半袋谷粒带上,跟着吴公公往皇宫而去。

    宫门处的守卫已不再是林远秋见过的那几位,几人检查仔细,把册子都翻过后,接着再把手伸进布袋里摸索。

    兵卫们心中纳闷,不知这位大人为何要带谷粒进宫,还怪扎手的。

    吴公公自然知道圣上对水稻新种植法的上心,担心兵卫们会不小心把稻谷撒了,他忙叮嘱搜检兵卫留意着些。

    检查没问题后,林远秋左手提着布袋,右手拎着稻谷,跟随吴公公进了宫门。

    虽三年未踏足皇宫,可一切还是记忆中的样子。这不,在通往御书房的方砖甬道上,几块缺了角的青砖依旧铺在原来的位置。

    没在门口等候多久,林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