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奖励(求订阅)

    第147章,奖励(求订阅) (第3/3页)

只能他自己慢慢来了。

    当天晚上,陈国华回到家,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家里人。

    他七姐第一个兴奋地说道:

    “那以后是不是要叫你陈主任了?”

    哈哈!

    胡萍姑、于沫离、陈小月她们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云婉裳没好气地拍了陈梨花一下。

    “胡说八道什么呢?陈主任是你叫的吗?”

    又瞪了一眼搞怪的女儿之后,云婉裳这才看向陈国华,温声道:

    “我记得七级工程师的工资是每月一百三十三块五毛钱,对吧?”

    哇!

    她这么一说,陈小月她们几个小家伙,全都惊呼了起来。

    一百三十三块五毛钱的工资,妥妥的高薪啊。

    尽管家里已经有云婉裳这个高薪教授了,但陈国华能拿到这么高的薪水,对于三小只而言,当然是更加值得开心的事儿。

    一家人见陈国华微笑点头,顿时更兴奋了。

    只不过,陈梨花又忍不住酸道:

    “弟弟你的工资涨得也太快了吧?上个月才十级技术员的工资,这个月就变成七级工程师了?你这比坐火箭还要夸张啊”

    她这句话,很有道理。

    事实上,陈国华对自己工资的巨大涨幅,也是挺吃惊的。

    只不过,接下来一段时间,估计想要再涨工资,只怕会很难了。

    因为他接下来的工作,一个是第六研究所那边的纤维技术培训,二是晶体管技术改进,三是数控机床方面的技术应用,四是晶圆制造和芯片制造。

    这些工作,都不是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所以想要涨工资或者升职位,绝非易事了。

    对这些,陈国华也不是特别在乎了。

    毕竟之前他搞翻译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其实并不低。

    眼下来说,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此时的老陈,面带笑容,心里却是有些发愁。

    儿子太优秀了,显得他这个一家之主很没用。

    只不过,他目光看向于沫离的时候,顿时说道:

    “国华,你看啊,茉莉再有十天左右就参加高考了,到时候高考结束就结婚,现在是不是确定一下结婚日期了?”

    于沫离顿时脸色不已,羞涩到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陈国华却满心无奈,道:

    “爹,这件事能不能等茉莉高考之后再说?您现在这不是扰乱茉莉的心神吗?万一影响到她的高考,那就不美了.”

    说罢,他又拉着于沫离的小手,在她耳边小声嘀咕了一句。

    老陈看到这一幕,比陈国华还无语。

    云婉裳却是非常赞同陈国华,所以她瞪了一眼自己的老伴,让他没事儿别乱提意见。

    “茉莉都是我们家的儿媳妇了,结婚也不过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没有什么事儿比她参加高考还重要,反正她参加高考之前,大家都别提这件事了.”

    有云婉裳的一锤定音,大家自然不会再说什么。

    话题再次回归到陈国华升职这件事上面,陈梨花再次提及配车这件事。

    这一次,陈国华就没有隐瞒了。

    毕竟他以后也是要当主任的人了,想要隐瞒也更困难了。

    这两天,报纸上已经刊登了关于晶体管计算机的新闻,全城全国都在热议此事。

    主要是内地居然真的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计算机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全民兴奋,自信心暴涨啊。

    另一边的北方工程师叶甫根尼和米哈伊尔教授,他们也看到了报纸上面的新闻。

    作为援助内地的专家,他们当然是看得懂中文的。

    尽管上面并没有陈国华的照片,但是有对陈国华的信息简介。

    都说明白了是来自北汽制造厂的陈国华,因此,叶甫根尼和米哈伊尔两人都目瞪口呆:

    这个陈国华不是搞农用地膜和蔬菜大棚技术的农业人才吗?

    上半年因为烟条棒等增雨三件套上过报纸,但那会儿叶甫根尼和米哈伊尔两人还在莫斯科那边种菜呢,所以不知道这件事。

    但是现在他们两人的三观却极为震撼。

    好家伙,陈国华这人也太牛逼了吧?

    就算他们两人不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但也知道作为新兴科研技术,计算机绝对算得上是非常前沿的科学了。

    即便是他们莫斯科这边,也没有那么厉害的计算机呢。

    “难道是中国人自吹自擂?”

    不管是不是自吹自擂,这件事确实值得深思。

    唉,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啊!

    而身处莫斯科的赫鲁,很快从情报部门这边获知了消息。

    “哈哈,没事,他们越厉害,对我们越有利.计算机而已,又不是核潜艇、蘑菇蛋,顶个锤子啊?”

    现如今的莫斯科,或者说现如今的世界,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计算机的威力。

    即便是IBM公司自己,也不知道他们造出来的计算机,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威力。

    众所周知,莫斯科搞科研,靠的是庞大的科研团队。

    他们信奉大力出奇迹的科研信条,如果遇到了什么难题,那绝对是组织更大规模的科研团队来解决这些难题。

    因此,相对来说,他们并不太擅长借用其他工具来攻破科研难题。

    所以计算机技术是新兴学科,大家也知道它似乎蛮重要的,但毕竟它没有表现出来。

    加上科学家们更加深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机器。

    何况,人民报、青年报、妇女报等内地报纸,也仅仅只是报道了每秒二十万次的运算速度。

    这个速度,还算可以,但也仅限于此罢了。

    关于每秒三十五万次的运算速度,早就被王树迎下令封锁保密了。

    当时在十二号仓库里,参与计算机组装的人,都不是普通人。

    因此大家对于保密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莫斯科这边不担心,北美那边,就更加不担心了。

    IBM公司这些企业,就无法获知消息了。

    主要是现如今外界很难了解到内地的情报,就好像原时空历史上,内地还跑去枫叶国那边采购了粮食,运回来之后,过了好几年才发现原来内地之前有过饥荒啊。

    错失几亿!

    但那些粮食公司也只能拍拍大腿,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咽了。

    在现如今的信息靠报纸、电报等来传递获知的年代,就算西方没封锁,外界也很难获知内地的消息。

    北美这边的计算机技术更加先进,目前都已经达到了每秒五十万次的速度。

    甚至,他们已经开始研究集成式计算机了。

    只不过,洁净室还没出来,他们压根儿就不可能弄出芯片。

    没有芯片的话,他们想要发展集成式计算机,那就是天荒夜谭。

    针对计算机芯片的洁净室,要到明年才会出现。

    即便出现了,那也是只能制作十几到上百个晶体管、电路的芯片,遮蔽式光刻的成本也十分高昂,根本不是一般厂家能够消费得起的。

    所以,北美这边的集成式计算机,想要发展起来,最起码要到七十年代中后期。

    如此一看,陈国华其实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呢,所以慢慢追,并不着急。

    其实陈国华想急也没有办法。

    现如今的他,外界是什么情况,他并不清楚,也没办法知道。

    就算知道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比原时空早了五年,提前拿出了晶体管计算机,对整个内地和世界的影响,看似很大,实则类似一个热点新闻。

    转眼就过去了。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上旬很快就过去了。

    最近一段时间,北汽制造厂再次扩建,特别是陈国华这边,新成立的材料科研所,其实就是把他办公室门口的牌子换了一下,其他都没有什么变化。

    如今分成三大小组,纤维研究小组、配件研究小组和晶圆芯片研究小组。

    后面的晶圆芯片这个小组,其实就是学习小组。

    目前除了刘永芬、王宝柱、程耀华他们这八位已经学习了一个多月的大学生之外,目前已经到岗的二十一名大学生也都在十一号仓库这边学习呢。

    “你们这一批次刚入职的大学生,目前总共有二十一人,由于进来比较晚,所以我就直接给你们进行分配了.”

    “郑家俊、曹景康、陈松茂你们十人学习这份晶圆制造材料,剩下的顾毓珍、苏元复、陶延桥你们十一人学习芯片制造这份技术材料.”

    “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尽量辅助你们学会这些知识,你们隔壁的这八位同志,他们比你们先进来一个月,有什么不懂的不要问他们,我怕你们被误导”

    十二号仓库里,陈国华冲下面的二十一名大学生,如是说道。

    新职员入职了,少不了要给他们安排点任务。

    大学生也没用,他们都不懂这些晶圆生产制造的情况。

    何况,就算懂也没用啊,现在都还没有设备,造个锤子哦。

    所以,必须得让他们学会了这些技术设备的制造办法,然后跟配件车间里的马云禄、华居佐等人配合,这才能慢慢造出来。

    一众大学生翻看着手里的技术资料,很快就纷纷傻眼了。

    没人告诉他们,进入工厂之后还需要学习啊。

    早知道的话,去当干部,它不香吗?

    然而,到了中午,他们准备去食堂打饭的时候,却被通知去隔壁的十一号仓库。

    刚走进去才知道,嘿,这儿满屋子都是肉香味。

    “这不是学习的地方吗?怎么成了食堂?”

    苏元复惊讶地跟旁边的陶延桥说道,后者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反倒这个时候,端着饭菜去找座位的周德龙经过,笑呵呵地来了一句:

    “你们呀来得正是时候,上周我们陈主任刚把晶体管计算机研发出来了,上面奖励了我们北汽制造厂十头大肥猪,还有不少大米面粉等物资呢”

    “这不,最近这些天,咱们隔三差五都能吃上这么一顿.”

    “陈主任说了,每隔一周宰杀两头大肥猪,分咱们材料科研所两百斤肉,其他的都分给全厂.”

    两百斤肉?

    一头大肥猪差不多能出肉两百五十斤,算上猪血等下水,大概能有个两百七十多左右。

    这意味着,全厂分三百多斤。

    材料科研所分走两百斤的话,那属实是非常多了。

    “谢谢啊!”

    苏元复、陶延桥、陈茂松等人都冲周德龙道谢了一句。

    PS:每天两万、三万字更新,求张月票,不过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