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人才难寻(求订阅)

    第149章,人才难寻(求订阅) (第2/3页)

    尽管这个人是在西北那边犯了事儿,传不到京城这边来。

    但有句话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确实是很慢,靠报纸、电报之类的工具来传递。

    几乎是不可能让北汽制造厂这边的职工,知道西北顾克铮这个人的过往。

    然而,万一呢?

    万一好巧不巧,就有人也是刚巧从长安过来过来京城的,又刚巧见过顾克铮,还知道对方这些事儿的人。

    嘴巴稍微一偏,得,即便顾克铮改过自新了,那也架不住三人成虎啊。

    因此,陈国华还真得好好考虑一番。

    否则的话容易阴沟翻船。

    仔细看看陈国华目前领导材料科研所的团队,那都是年轻化队伍啊。

    几乎都是年轻人的队伍,也出了一个类似邓韵秋这样的人。

    甚至裴益民也差点被陈国华给踢出去了。

    所以他是容不得这样的沙子,否则的话,他哪里会那么顺顺利利,隔三差五地搞出成绩来?

    为什么中科院就那么慢呢?

    又为什么他会那么讨厌第六研究所的魏祖业、李秉成他们呢?

    这一切并非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好,你好好考虑一番,决定了之后,告诉我一声,不过最好不要太迟啊。”

    听到陈国华的决定之后,张逢时便如是说道。

    前者立马点头,表示自己会在三天之内作出决定的,麻烦领导了。

    “不麻烦,你也别这么客气。”

    张逢时刚说完,正巧这个时候有人来找他,陈国华便顺势提出了告辞。

    回到北汽制造厂之后,陈国华就把这件事给抛之脑后了。

    他决定了,等魔都照相机厂的向叔宝和钱伯荣两位技术员到了之后,跟这两人聊过之后,再做决定。

    如果向叔宝和钱伯荣两人的技术还不错,那么他就不要那位顾克铮了。

    但如果差了一点,那还是冒个险吧。

    定下之后,他就没有再烦恼这件事儿了。

    纤维研究小组,齐北过来通知说,纤维材料再次有了突破。

    “具体数据怎么样?”

    陈国华跟着齐北一起走进纤维研究车间内,边走边问。

    后者很快就汇报了详细的数据,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100和256,而耐高温程度、质量、耐腐蚀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听到这里,陈国华心说,又是跟挤牙膏似的,什么时候能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呢?

    中低端的碳纤维,在航空领域当中,并不能成为替代钛合金等合金材料的最佳材料。

    简单来说,打不过!

    如果碳纤维材料发展不起来,那真的是白白浪费了陈国华的技术资料了。

    毕竟除了碳纤维材料之外,还有碳纤维复合材料,这才是航空工业材料的未来。

    “好了,大家最近都非常努力,我都看在眼里.”

    确认了一下目前的最新材料测试结果,陈国华总结了一下。

    勉励了一下大家,然后很快就离开了这儿。

    因为没有什么好说的,他的目标,早就设定好了,只等他们完成。

    裴益民、顾崇杰、吴忠明等人看着陈国华离开的背影,面面相觑之余,也不由沮丧了起来。

    看来他们发愤图强,努力地干出一番业绩来,恐怕是得不到陈主任一句热情的欢呼和鼓励。

    加油吧!

    傍晚,回到家的陈国华,在吃饭的时候,听着于沫离、三小只、七姐、大侄子他们的闲扯淡。

    聊着聊着,云婉裳见他今天话很少,不由询问他是不是工作遇到什么问题了?

    “不是什么问题,而是有点小郁闷,我们内地这边的人才,太少了!”

    听到陈国华的吐槽,他七姐当即便好奇地问:

    “你跟我说说,你需要什么人才?我问一问我的那些同学,或者你让娘帮你问一问.”

    “再不济你丈母娘她还是北大教授呢,她那边肯定也认识不少专业人才.”

    丈母娘三个字,倒是把于沫离给整害羞了。

    陈国华笑了笑,接着把事儿给说了出来。

    得知他需要的是光学方面的人才,陈梨花当即便说道:

    “你不早说,我有一个同学,她就是去了金陵电影器材厂,他们厂里面肯定有不少这样的技术人才.”

    “这样吧,改天我帮你问一问,保证没得问题。”

    听到他七姐的话,陈国华笑呵呵地点头应了下来,但没有很激动。

    因为这并不意味着,她就一定能够替他找到人。

    陈恭禄此时也开口说道:

    “我明天也给你拍一封电报问一问老许,他那边肯定有不少人才.”

    “爹,您就别去打扰人家许领导了,人家也是日理万机的.”

    老陈的话,却是让陈国华十分无奈,“这是公家的事儿,不是我自己的私事儿,爹您就别搭上您的人情了”

    尽管陈恭禄跟老许是过命的交情,但即便是父子亲情,有些事儿,也不能做得太过。

    并不是说挟恩以报,就可以无限索取。

    大家都不是傻子,何必呢?

    “你懂个屁啊?”陈恭禄瞪眼道:

    “就因为是公事,所以我才会开口,这要是私事的话,他主动帮忙,我还会骂他呢”

    “别以为你爹我什么都不懂,我告诉你,当初劳资带兵打仗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

    有道理!

    但希望老爹您别碰钉子就行!

    陈国华脸上笑了笑,心里却是腹诽不已。

    跟他老爹说了一句谢谢,这个话题就翻篇了。

    转眼时间过去了两天,向叔宝和钱伯荣两人还没京城,但陈国华已经来到了北大。

    昨天,成时若、薛晋权、曾抗生他们这群北大同学已经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男生寝室楼里,陈国华见到余德词等人,看他们都黑了好几度,顿时忍不住捧腹大笑了起来。

    “何方小贼在此嘲笑我等?”

    唰!

    寝室外面走进了几人,看到是陈国华之后,薛晋权他们全都激动了起来。

    “老陈,终于见到你了,靠靠靠,让你成功逃离了军训,是我们这辈子最不能够释怀的事儿.”

    几乎是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全都黑多了。

    陈国华真的没忍住,笑惨了。

    主要是薛晋权他们真是太可怜了。

    七月份去的时候,还好好的,不能说非常白吧,但起码跟黑不沾边。

    就是较为纯粹的黄种人。

    结果现在八月份回来的时候,整个人跟东南亚黑炭似的,真的挺黑的。

    七八月份的京城,是绝度酷暑。

    如果陈国华没有记错的话,过去的七月份,应该有二十天是蓝天白云。

    即便是阴云天、下雨天,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变黑。

    毕竟紫外线这东西,还是会穿透云层射进来的,它只是没有晴天的紫外线那么强烈罢了。

    笑过之后,陈国华冲他们说道:

    “行了,你们都收拾一下,等下在校门口外面集合吧,这一次我们应该说一说关于接下来大半个月时间的安排了”

    还能是什么安排呢?

    考试和分项目!

    薛晋权他们也知道轻重,所以当即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估计徐献瑜教授等学校老师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学生会背着老师,在外面已经提前找了兼职吧?

    暑假就还剩下那么大半个月了,居然还要跑去北汽制造厂折腾?

    可事实上,还真的要去折腾一番呢。

    北汽制造厂,十一号仓库里,成时若他们五十位大学生,全都聚在一起了。

    “好了,首先恭喜你们顺利完成了军训任务,平安归来,其次欢迎你们回到十一号仓库,噩梦即将开始,你们准备好了么?”

    听到陈国华的话,薛晋权他们好悬没忍住要翻白眼了。

    还噩梦呢?

    既然是噩梦的话,那能离开吗?

    开始正式开始,刘永芬、邬丽云、王宝柱等八人也都参加这一场开始。

    即便是刚学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郑家俊、曹景康、苏元复、陶延桥他们这二十一名大学生,也都跟着一起参加考试了。

    当然了,相比需要考两场考试的其他人来说,郑家俊他们这二十一人,就仅需考一场。

    毕竟在七月上旬,他们入职北汽制造厂的时候,陈国华就直接安排好了他们的项目归类。

    十一号仓库正在考试,隔壁十二号仓库的话,就还在学习当中。

    七月下旬的时候,那五十名高中生、中专生也都入职了北汽制造厂。

    他们入职之后,就被陈国华分配到了十二号仓库,让他们学习晶圆制造和芯片制造的部分内容。

    相比大学生,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就差很多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能被招聘进来的高中生,那都不是最优秀的高中生。

    优秀的高中生,都能考入大学。

    在过去这段时间内,陈国华的工作就是这些教书育人了。

    偶尔参与一下科研,下午的话,准时参加训练,大概就是这样了。

    上午场次的考试结束了,很快就到了下午。

    批改试卷的事儿,对陈国华来说,倒也十分简单。

    监考的时候,顺便把试卷给批改了。

    他的眼睛跟扫描仪似的,很快就把试卷给扫描一遍,然后手速飞快地点出错误的地方,大脑跟超脑没什么两样,很快就处理完这些信息,接着给出了分数。

    没办法啊,答案和试卷都无比熟悉了,批改试卷的话,还不简单吗?

    很多高三老师他们都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呢。

    不过语文老师稍微没那么厉害,毕竟他们对阅读理解等这样的题目,肯定是需要稍微仔细阅读,然后给出评判的。

    手头上的这些晶圆制造层面的技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意思准确即可,文字可以随便措辞。

    从技术层面来说,解题过程可能有很多种,但答案,一般来说都是只有一个的。

    批改完分数之后,陈国华发现时间还早。

    转悠了一圈,然后他就去训练了。

    除了他监考之外,段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