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世界之王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世界之王 (第1/3页)

    一支优秀的预告片,能相当吸引人。

    在超级碗上放出预告片的《黑客帝国》,毫无疑问吸引了全美观众的目光,尤其是小吉伯特的影迷。

    一年的苦苦等待,又到了每年夏天走进电影院看小吉伯特电影的时候。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一个约定,是小吉伯特与影迷的约定。

    后期制作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夕,《黑客帝国》开始展开宣发。

    首先就是放出各个角色的海报图,这些海报图经过精心的设计,必须体现酷到掉渣的感觉。

    除了酷到掉渣,海报其实更多的是体现赛博朋克文化,做了一次集中的展示。

    赛博朋克,是控制论与朋克的合成词。字面意思,就是对高度机械文明的反思。

    该背景大多描绘在未来,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的基础上,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

    之后,它从文学向电影,桌游等媒介延伸,催生了赛博朋克文化。同时,它还演变为一种视觉美学风格,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众多领域中。

    赛博朋克文化脱胎于在1960到1970年代兴起的科幻新浪潮运动,发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科幻作家布鲁斯·博斯克创造了这个词,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科幻《神经漫游者》将赛博朋克这个词发扬光大,并开启了一种科幻文学类别。

    赛博朋克的情节经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

    这个就很符合《黑客帝国》的设定,黑客,人工智能,大型企业都有了。机器人帝国可以说是大型企业,而黑客则是反抗机器人帝国的前员工。

    其实《黑客帝国》并不是一部纯正的赛博朋克文化电影,但有这个元素。

    而早在赛博朋克文化萌芽的年代,就诞生了一部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都能留下一笔的赛博朋克文化电影大作。

    那就是雷德利·斯科特执导,1982上映的《银翼杀手》。

    那是属于赛博朋克文化刚萌芽的年代,雷德利·斯科特就告诉人们,赛博朋克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

    只可惜,影片票房不佳,导致没有了后续,这么多年没有了续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经典是经典,但没有赚钱,电影公司就不可能持续投入。

    纯正的赛博朋克文化电影,其实很难被电影市场所接受,所以《黑客帝国》在这方面和宗教隐喻以及哲学思辨一样,点到为止。

    不过这不妨碍《黑客帝国》拿这个元素做一些宣传,好吸引一大批赛博朋克文化爱好者。

    在三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华纳和迪士尼联合苹果,香蕉,脸书,微软等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在硅谷举办了一次赛博朋克文化展览会。

    在展览会上,《黑客帝国》放出了第二支预告片。

    第二支预告片,着重体现出赛博朋克的概念,在这样的展览会上放出,吸引了相当多的赛博朋克文化爱好者们。

    其实小吉伯特还知道另外一个赛博朋克文化的故事,想当初他化身夜之城主角v,顶着无数bug,以我烈火化残躯,单挑荒坂塔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正好,那个游戏的另外一个主角银手,如今正在当着救世主尼奥。

    这游戏虽然不太完美,但却让小吉伯特首次认识到了赛博朋克的世界,并且从此痴迷不已。

    如果有可能,小吉伯特还真想拍一部关于v的故事。

    只是纯正的赛博朋克文化的电影,票房一向都不怎么好,这是需要担心的点。

    这次赛博朋克文化展览上,小吉伯特也带着基努·里维斯和查理兹·塞隆一起出席了。

    当基努·里维斯和查理兹·塞隆穿着帅气的黑色皮衣,带着墨镜站在舞台上,立马就成为整个展览的焦点。

    斯嘉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缠着小吉伯特带自己参加,于是小吉伯特带她来了。

    斯嘉的头发又长出来的了,为了一个戏份不多的角色,把自己的一头头发剃掉,斯嘉也算很敬业的。

    前世那些流量鲜肉小花们的发型,不属于剧组管,碰都碰不得的那种,尤其是刘海,剧组造型师谁敢动谁滚蛋。

    你要他们为一个只有几分钟戏份的角色剃光头,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当然,也有可能是那时候地位不一样。

    如果前世的小吉伯特有如今的地位,那些小鲜肉估计就会乖乖听话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那时候小吉伯特有现在的地位,就意味着他有决策权,那肯定不会要这些除了饭圈粉丝啥都没有的流量鲜肉小花们。

    小吉伯特带着斯嘉在展览地逛了一圈,斯嘉注意到一个游戏,准确的说是一款桌游。

    “哇,这个好有意思,我要玩……”斯嘉说着,就拉着小吉伯特挤进去,加入桌游的战场。

    “斯嘉,你会玩这款游戏吗?”小吉伯特笑着问道。

    “哼,”斯嘉不服气:“你少小瞧人,我很聪明的好吗?”

    人家一看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