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大梦红尘行万里,山河自在得心闲 第十二章

    第二卷:大梦红尘行万里,山河自在得心闲 第十二章 (第2/3页)

体动作保持一致,已经决定了来日走在阅兵场上时能否使其发挥极致,也就是说能否获得军人无上的集体荣誉,是由每一名战士而决定的。”

    那么此时,我们再来考量一只萤火虫所发出的光究竟能有多大,便不难发现,如果一只萤火虫是孤独而行,那么它的存在永远也无法照亮他人;但是如果是集体而行,那么一只萤火虫所发出的光足以照亮世界,因为它的存在是以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而非以个体的形式存在。

    所以说,那份属于集体的无上荣誉更属于个人的无上荣誉,因为集体存在的优势更能体现个人存在的价值。

    所以说,打破传统的封建思维,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按照《易》之原理,创造集体意义非凡的存在价值,方能充分发挥个人之微不足道的萤火之光去照亮世界的观念。

    这必然是一个革心的过程,这必然是一个放下小我拥抱大我的过程。

    小我之心,重在己利,弱在使劲全力,却仍然毫无建树;

    大我之心,重在众益,强在团结一致,必彰显群策群力。

    小我之心,贪图一己之私,怕失则失,得不偿失;

    大我之心,追求集体荣誉,遇强则强,事半功倍。

    是故,萤火虽弱,众志成城,汇集一恒河沙之萤火则照亮一恒河沙之境、汇集百千恒河沙之萤火则照亮百千恒河沙之境。

    所以愿照亮一溪之地则汇集一溪之萤火、愿照亮一河之地则汇集一河之萤火、愿照亮一海之地则汇集一海之萤火、愿照亮一世界则汇集一世界之萤火,则必然体现“三十今立志,赋诗好出山”,“革心”之过程不正是走出内心世界的那座不可逾越之大山嘛!

    红尘虽远,前路漫漫,向着远方,其实众生并非什么“出身寒微,师从无门,创业无路”等等,只是在执拗的内心世界中,坚持那种不变的观点,错误的认为“人不如我”与“我不如人”而相比较,将小我的感受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完全忽略了《易》理所阐述的“变易”内心的固执己见“尤为重要”。始终处于单飞的世界中“遨游”,与众不同且又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则又随波逐流,随波逐流更甚行尸走肉,行尸走肉恰是固步自封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萤火的存在,非其不愿照亮世间,是其思维的导向促使脱离了现实的实际运行规律,致使其结果显得未能发热发光。

    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普遍的思维是大锅饭吃不饱人,这也是洞悉人性弱点的过程中缺乏积极进取的必然结果;进而思维个体的存在未能发热发光,集体的存在也不能发热发光。

    错误的判断,必然导致其行为也会发生错误的结果。

    山人昔在阅兵队时,将军在训练阅兵方队“三点一线,整齐划一”的过程中,山人亲身体会到了刻苦训练的过程中必然要存在科学方法的实际锻炼,否则个人的越是刻苦就会越拖垮整体,这一点毋庸置疑的体现了淘汰制的产生,所谓替补战士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体现。也就是说,一支整齐划一的队伍必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