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深意(上)

    第二十七章 深意(上) (第2/3页)

一的生路就是投降,从此为石勒鞍前马后。

    至于昨日杀伤胡人带来的麻烦,并不是不能解决,把错过都推到杨宁头上,将其丢给胡人泄愤,再拿出钱粮布帛赔偿胡人的损失就是。

    这么做,很可能保住杨家,但也可能仍旧无法消弭胡人怒火,那么迎接杨家的还是覆灭之危。

    杨濛之所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无非是认为这么做成功的可能性,远大于杨宁战胜胡人反扑的概率。

    当然,杨濛未尝没有私心。

    只要杨宁不在了,杨濛就能顺理成章继承杨家家业。

    对杨濛而言,这是一石二鸟之策。

    老族长脸色难看,但他并没有如赵文景期望的那样,立即驳斥、否定杨濛的言辞,把杨濛痛骂一顿。

    说到底,杨濛的话不是没有道理。

    既然有道理,作为杨家家主,老族长就得考虑更多问题。他个人虽然不愿臣服于胡人,但世道丧乱,时势凶险,他得替家族多想想。

    投胡虽然屈辱,却好过族人死绝。

    若是大势没有崩到眼下这种程度,但凡朝廷还能指望一二,老族长绝不会考虑投胡的可能性。

    可现实不是朝廷没法指望吗?

    现实就是,杨家即便跟胡人拼得全家死绝,都得不到半点支援,甚至朝廷都不会知道这件事,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半壁江山都丢了,朝廷还要夺走祖逖的兵权,他们会在意区区一个县乡家族?

    昨夜,老族长跟杨宁说,能不能挡住胡人反扑是对他的考验,事若不成就不谈其它,这是肺腑之言。

    此时此刻,老族长的沉默让赵文景十分失望。

    他本打算拂袖而去。

    但想到一直在不停做事的杨宁,他又没有动弹。老族长的难处他当然能理解,于是他决定做些什么。

    按捺住心头的恼怒,赵文景沉声道:“以某观之,杨四郎必能战胜胡人反扑,他的练兵之法很有讲究。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倘若杨四郎依照常法练兵,三日之间绝对无法让青壮形成战力,那才是自取灭亡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