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朝会

    第136章 大朝会 (第1/3页)

    大朝会。

    朱见深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的臣子奏对,一直都没有说话。

    御史们奏对完后,于谦又奏报一番改土归流国策的实施情况。

    在原建州三卫的聚集地,已经初步完成,而海西各部,毛怜部等部因汉化程度不高,推进百户所的进展稍慢。

    而所得到朝鲜新土,统一并入平辽府,设安平县。

    在安平县是有群居的基础,所以比海西各部进展都要快。

    李贤又将内阁对河南的旱灾的赈灾章程,也在朝会上向朱见深奏报一番。

    自夏入秋,河南沁阳府滴雨未下,五十余万百姓无明年之口粮。

    内阁票拟,决议开放三个粮库,而后推户部拨款十万两在江南水乡购买粮食,运往沁阳府,监察御史已经到了沁阳府,督察官府实行赈灾情况。

    改土为流不争朝夕,但百姓的事情却是大事。

    故朱见深对此非常上心。

    在票拟的官文下面,就已经御批“生民之事,国之大事。”

    此时听完李贤说完后,便接口说道:“开放河南当地三个粮库,用十万白银,可够?”

    “陛下,这三个粮库,每一个都是十余万人一年的口粮,户部拨银购稻米,只是对其补充。”李贤赶忙说道。

    “诸事要多做准备,三个粮库在今年年底,放粮后,河南各府要筹措粮食,早早的补充这三个粮库。"

    "是,陛下。”

    实际上这种粮库在后世来说,就相当于国家储备粮。

    每个府几乎都会有一个到三个不等,以应付不时之需,当然这种粮库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不然,这些粮库的开启需要严格的制度,它既是储备粮,又是军粮。

    而大明的税收主要是粮食税。

    粮食税在洪武年间占全国税收的八成左右,只不过在后续的发展中,这个比例一直都在下降。

    因为宝钞几乎成了烂大街的存在,那么对白银的需要就大了起来,所以对于民间用银钱代替粮食的行为也就默许了。

    农业文明的顶峰,就是有粮食。

    在京城旁边的通州。

    就是大明最大的官仓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官仓。

    他供给的是整个京师日需用粮,北方战事的军粮。

    现在的通州粮仓的存粮可以让整个北方的百姓们吃一年。

    “百姓之事,无小事,赈灾之事,关乎民生社稷,李辅臣,你要对赈灾之事宜,事事梳理,绝不能在里面出现任何一个害群之马。”

    “户部,吏部也要多多上心,追踪,在赈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