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襄阳府事

    第374章 襄阳府事 (第2/3页)

走的商铺早早的关门,道路两旁的百姓也都被短时间的转移。

    到了宫城门口的时候,朱见深便扶着杨玉儿下了天之九架。

    朱见深并没有着急入宫,而是看向了天际。

    天边的晚霞消退之后,庞大城池的背影变成了银灰色,京师百姓家中冒出的乳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象是给墙头、屋脊、街口都罩了—层薄薄的玻璃纸,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飘飘荡荡。

    大明的权力中心,京师已经平静了数十年,正统十四年经历过北京保卫战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

    朱见深回到宫中后,便拿到了司礼监替他撰写的圣旨,观看一二,而后交由张保盖印,发往朝鲜石彪,赵辅谷州城处。

    而与北京城相比,此时的襄阳城就是另外一副光景。

    街头之上躺满了流亡的老弱妇孺,那些壮年人在入城的时候,都不被允许。

    几名穿着比较干净的人走在街头,为首的正是襄阳知府马得草,除此之外,都是襄阳府各州县的官员。

    这些人看着街头上那些孩子,跟老人,脸上都不好看。

    襄阳四十余万百姓,从成化九年开始就没有一年好光景,成化九年涝,粮食减产,成化十年,旱,颗粒无收,之前靠着山,傍着水,勒紧裤腰带还能过活,都想着在成化十一年打个翻身仗,可今年还是天不顺人愿,这个时候,地主家都没有了余量,十余万的百姓没有了口粮,背井离乡,成为了流民。

    “知府大人,到了现在,布政史大人,巡抚大人到底是什么章程,要是各府库再不下开府之事,那这百姓要不跑光了,要不就全饿死,”一个年轻的县令开口询问道。

    马得草转过头看了一眼这年轻人:“诸位大人的想法,岂是我们这些下属能够揣测的吗,他们肯定有章程的。”

    “哼,据下官所知,现在那个武阳候石亨率军经过江夏(武昌),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前程忙于招待,哪还有心思管我们襄阳,大人,您下令吧,要不襄阳上百个粥棚可都没有粮食了,要是百姓们都跑到了山沟沟里面,这事情可都不是掉脑袋的事情了。”年轻的县令怒声道,他早就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