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理由

    第七章 理由 (第1/3页)

    来到训练营的第二天,所有人都起的很早。

    用过早饭后一起来到印第安纳大学的老体育馆——一个像飞机机库一样的综合体育场地。

    印第安纳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地上用胶带贴出了三个全场和三个半场,场地表面铺设的是绿色格子呢材料,新刷的绿油漆,踩在上面颜色直往鞋子里渗。

    因为训练的人实在是太多,所以分成很多组,由不同的教练进行指导。

    鲍勃-奈特在场地正中央树了一个金属脚手架,他就站在脚手架顶端俯瞰全场,观察每一组每一个球员在训练中的表现。

    好像一个包工头。

    场边的椅子上坐满了全美各大报社的记者,他们将对整个训练营的过程进行全程报道。

    训练自然非常的艰苦,一天三练,早中晚,每次两个小时。

    早上的第一次训练按位置分组,中锋、后卫、前锋,都是一些基础但强度很大的训练。

    中午吃过饭,下午开始进行配合训练,后卫+前锋,后卫+中锋,大量的攻防战术演练,挡拆配合训练,快攻训练。

    依旧是强度高,训练量大,教练的哨子声此起彼伏,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

    球员们听从教练指挥,闷头完成动作,没有什么交流机会。

    晚上吃过饭还有一练,这次训练就是非常全面的练习,要进行三对三、五对五的对抗。

    对抗速度非常快,教练会不停给出战术指令,要求球员们根据指令严格完成战术动作,然后立刻攻防转换。

    这批人全都是大学的篮球精英,各种训练、战术都熟悉,所以都能很好的投入到其中。

    可训练强度真的非常惊人,三天时间下来,73人进行了9次这样的练习,每次都让绝大部分人精疲力竭,身上的衣服完全湿透,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在第三天训练结束后,已经有球员吃不消了,在更衣室里大喊“给我一刀,让我摆脱这痛苦吧!”

    在第一周的训练结束后,有20多人被鲍勃-奈特淘汰出局,这一批人在体能、精力上就不入奈特的法眼。

    其中不乏优秀的球员,比如说丹尼-曼宁,他刚刚高中毕业还没上大学,就被挑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