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记住这王印之重!

    第158章 记住这王印之重! (第2/3页)

中央,看着前方的礼官朗诵着祭辞,嘴上不忘清冷的挖苦天子启一句。

    听闻此言,天子启不置可否,只稍有些烦闷的深吸一口气,再和胸中郁气一同吐出。

    倒是坐在天子启斜后方的刘荣,飞速用眼角撇了眼祖母的背影,旋即便压低声线,就势朝天子启的背影俯身一拜。

    “儿臣年弱无知,失了礼数,罪不容恕。”

    “父皇不与儿臣计较,宽仁慈爱;”

    “儿臣,谨拜谢……”

    虽是没直接和祖母搭话,却也算是隐晦的表明了立场:老爹做得对!

    至于皇祖母,好歹奉常的礼官正在祭天,皇祖母还是少说两句,专心、虔诚的为天下人,向社稷祈福吧……

    “倒不愧是皇帝的儿子。”

    “就连这话里话外的阴损,都是打自娘胎里,便带在血脉里头的……”

    如是一声暗讽,窦太后也终是没再多说,恢复到平日里那凄苦惨然的模样,静静‘观摩’其礼官正在进行的祭祀。

    既然是祭祀,那边必定是枯燥、乏味,又极为费时。

    久到窦太后都挪了好几次身子,天子启也额角冒出虚汗——就连刘荣都有些坐不住了,祭礼官才终于结束‘祈福’祭祀环节。

    到这里,籍田礼便算是结束。

    按照惯例,天子启便可以起身,扶着母亲窦太后走下社稷坛,而后在百官公卿的夹道恭送下,乘车回到长安城。

    只不过今日,情况却稍有些特殊。

    ——今日籍田礼后,还有另外一件事,同样需要走一道‘祭天’的程序。

    “昔者,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祭台之上,天子启缓缓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几步,再次来到祭台南侧边沿。

    再度居高临下俯瞰百官公卿,却并不再是朗声高呼,而是以正常的音量开口道:“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终得立殷商;周文王以百里的封土,而立周国祚。”

    “——朕听说:这是因为商汤、周文王的圣明,才可以用那么小的土地,便最终建立那般宏大的功绩。”

    “朕,很认同这样的说法。”

    ·

    “但商汤的圣明,如果可以让后世子孙得保宗庙,又怎会有商纣失了殷商宗庙?”

    “若周文王的遗泽,可以庇佑后世子孙延存国祚,又何来秦之虎狼篡逆,覆了宗周社稷?”

    依照惯例,为自己接下来的话摆出一些事实依据,算是作为开场白,也算是援引往事,为自己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待这番话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天子启才将话题引入正轨。

    “在朕看来,汤、文的贤明,并不能让商、周的国祚长久延存。”

    “真正让他们的社稷长久存续——尤其是让宗周享国八百年的,恰恰是饱受诟病的分封之制。”

    “——历朝历代,包括宗周的先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又列国相王等故事,以及我汉家于高皇帝年间的经历,都说明分封制的弊端,首在不可封异姓。”

    “宗周遍封诸姬宗室为公、侯,也确实是周室享国八百年,最为重要的根基。”

    “朕祖高皇帝,更曾于元勋功侯斩白马而誓盟:非刘氏,不得王!”

    ···

    “有宗亲血亲相助,周天子才能统御天下、号令诸侯;”

    “我汉家承周社稷,不效仿这样的善政,难道要反去学残虐的秦王政,将全天下都化为郡县、都归朝堂所辖吗?”

    “——秦王政的做法,是朕很不愿意采取的。”

    (王政之法,朕甚不取)

    “所以,按照太祖高皇帝时便有,并为我汉家历代先皇沿用的祖制,遍封朕诸子为王关东,以为天子羽翼。”

    “又今日春耕,恰逢祭天籍田,便索性不再靡费,一并以遍封朕诸子为王事,祭告于社稷天神……”

    待天子启这番话道出口,奉常的礼官们,也终于到了出场的时候。

    ——奉常右丞(本该是奉常卿)宣读分封诏书,余者依次走下祭坛,将受封的皇子领上祭台;

    每念出一个名字,便是一人被领上祭台,先后朝窦太后、天子启——乃至端坐祭台上的太子刘荣拜礼;

    旋即便背对着窦太后、刘荣二人,在祭台南沿——在天子启身后跪下身。

    而天子启的诸子,最终获封为王的详细方案,也随着这封诏书宣读而出,方尘埃落定。

    “诏封:夫人栗氏子德,王(wàng)河间,都乐邑~

    夫人栗氏子淤,王临江,都江陵~

    ···

    夫人程氏子余,王鲁地,都曲阜~

    夫人程氏子非,王江都,都广陵~

    夫人程氏子端,王胶西,都高密~

    ···

    良人唐氏子发,王长沙,都临湘~

    ···

    夫人贾氏子彭祖,王常山,都元氏~

    夫人贾氏子胜,王中山,都卢奴~

    ···

    夫人王氏子彘,王胶东,都即墨~”

    ······

    当礼官悠长的唱喏声音落,当今天子启前十个儿子中,除皇长子刘荣外的九人,便已是依次跪倒在祭台南沿,朝天拱起手。

    ——就连年仅三岁的皇十子刘彘,也在礼官陪同下跪地拱手,像模像样的昂首望天。

    直到这时,天子启才终于回过身,低头望向面前跪着的九个儿子。

    随着天子启嘴唇张开,一阵厚重的礼乐,也于祭坛下突兀响起。

    “尔得尔国,为朕羽翼,代朕牧民!”

    ···

    “尔得尔民,为民父母,抚民耕作!”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