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215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2/3页)

也要找到适合的继任者,再放这二人荣归故里。”

    “故而,条侯乞骸骨的奏疏,陛下也至今都是留中不发……”

    说着,田叔不由得将眉眼一抬,试探着望向御榻上方的天子启。

    见天子启面无异色,才将目光移向刘荣;

    待刘荣面无表情的缓缓点下头,方继续道:“条侯、开封侯,皆乞骸骨以告老还乡,陛下已允准二人荣归故里。”

    “故左、右丞相皆出缺;”

    “内史臣田叔,以暂代百官之首,当请陛下、家上示下;”

    “——条侯、开封侯卸任之后,朝堂当议者,乃左、右丞相二选,还是复行丞相之制、不分左右丞相,只议丞相之选?”

    “且,无论朝堂当论者,乃左、右二相,亦或独丞相一职,臣等皆已奉陛下诏谕,得丞相备选数人。”

    “这便以拟定名录奉上,供陛下、家上参详。”

    说着,田叔便从怀中掏出一卷足有小腿粗,摊开来足有六七尺长的竹简,由殿内郎官代为呈上。

    摊开竹简一看,刘荣当即一声好家伙。

    ——拟定的丞相候选人,总共就仨;

    竹简的九成九,都是参与这三个拟定人选商议的朝臣百官署名。

    这倒也算是汉家的传统了。

    毕竟此番,右丞相周亚夫、左丞相陶青近乎同时请求离任,都不属于通俗意义上的正常离职(即离世)。

    无法由上一任丞相,指定下一任丞相的人选——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需要朝臣百官共议,再由天子亲自拍板。

    既然是‘共议’,并且还是议论出具体人选,自然也需要实名制推举,以免日后无法划分责任。

    大致看过百官拿出来的三个人选,刘荣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再度捧起竹简,将名单送到了天子启的面前。

    直到这个时候,天子启才终于开口,说出了今日这场朝议中,自己所说出的第一句话。

    “曲周侯郦寄,不可为相。”

    轻飘飘一句话,便无情否决了开国元勋兼军功二代侯:曲周侯郦寄的候选资格;

    见殿内的氛围,被天子启这过分生冷的否决而变得有些阴沉,刘荣也是适时站了出来。

    “吴楚七国之乱,曲周侯领车骑将军,引大河之水淹邯郸;”

    “虽功仅次于右丞相条侯周亚夫,但赵国百姓至今,都对曲周侯耿耿于怀。”

    “——若以曲周侯为相,恐赵地民怨沸腾,更边墙横生变数。”

    “再者:今我汉家,可用之将少之又少,实可谓青黄不接。”

    “若是连曲周侯,都被一个丞相的职务锁在长安,那日后边墙有事,我汉家,可就连一个像样的领兵大将,都很难派的出去了。”

    说来说去,刘荣这番话,和天子启就是一个意思:郦寄不可为相。

    只是不同于天子启简单粗暴的否决,刘荣这番委婉的表述,无疑是为郦寄留足了体面。

    如果说,天子启一句‘郦寄不可为相’,让郦寄站在了社会性死亡的边缘,再也没有了担任朝中职务,乃至军中将职的可能;

    那刘荣这番斡旋,则将事态控制到了最小的范围内。

    天子启:郦寄不可为相——潜台词,便是连丞相都不行,其他职务更别提了!

    刘荣:郦寄不适合为相——潜台词则是:郦寄只是不能做丞相,除了丞相,其他职务都是可以考虑考虑的;

    尤其是军中,还是非常仰仗郦寄这种德高望重,又劳苦功高的开国元勋、柱石老将的……

    “臣,谢陛下隆恩……”

    “谢家上。”

    作为开国时期的遗老遗少,郦寄自然看得透这一切。

    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做丞相,并非刘荣所说的那些原因;

    而是因为当年,诸侯大臣里应外合共诛诸吕时,郦寄作为吕禄的好友,却被周勃威胁着偷取了吕禄的虎符。

    原以为可以搭上先帝的战车,却不想落得个‘卖友求荣之辈’的骂名。

    有这个骂名在,郦寄注定只能为将,绝无可能跻身于庙堂。

    故而,郦寄那句‘谢陛下’,谢的是天子启没把话说的太直白、难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