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权宜之计

    第366章 权宜之计 (第3/3页)

养,却是随着社会安定而稳步提高;

    治安方面——单从太祖高皇帝时,秩中二千石,全责关中缉盗事务的‘备盗贼都尉’,如今已经降格到了比千石,隶属内史下的中尉属衙,就可见一斑了。

    负责治安的部门,行政级别连续下降,从国家级干部下调掉了市厅级;

    你说治安有没有便好?

    剩下的国家财政、中央集权——国家财政方面,汉家自太祖皇帝年间的捉襟见肘,不得不通过发行官方伪劣钱币来维持,到了如今刘荣一朝,府库充盈到钱都不知道咋花;

    中央集权方面,汉家也从太祖皇帝在位时期,关东异姓诸侯林立,甚至需要宗亲诸侯去制衡异姓诸侯,到了如今,异姓诸侯悉数作古,宗亲诸侯也被剔除爪牙的阶段。

    可以说,如今的汉室比之开国初,几乎是方方面面的碾压。

    除了开国年间,有那么一批纵观上下五千年青史,都能数得上好的猛人,其他任何方面,汉家都走在稳步向上的康庄大道。

    但事实上,除了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杰出到令人咂舌的人才队伍之外,太祖年间的汉家,其实还有一个比如今汉室,要跟‘强’的地方。

    ——民族自信。

    准确的说,是国民的心气儿,精气神。

    想当年,匈奴冒顿单于伙同韩王信,悍然发起对汉室边墙的入侵。

    消息传出,汉家之民无不感到愤恨,更是有无数人自发参军,势要去北墙,给匈奴人好看。

    ——要知道当时的行伍,可不是如今汉室的行伍!

    虽然对阵亡将士有抚恤,但对立有战功者,能给出的赏赐却少得可怜。

    伤残者更惨——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层面的照料,只能回到家里,成为一个失去自理能力的负担,自生自灭。

    那般恶劣的国家整体状况,百姓仍旧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军入伍,北上戍边。

    为什么?

    因为在他们看来,区区匈奴北蛮,居然也敢骑在华夏贵胄脖子上拉屎,简直是叔能忍,婶不能忍!

    哪怕彼时的华夏穷困,也还是要出手告诉那些没开化的野人:你华夏爹,不是谁都能碰瓷的!

    现在呢?

    一场朝那之战,一场河套-马邑战役,确实是让天下人都激动了起来,口口声声‘我汉家也支棱起来’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太祖皇帝开国,到刘荣在位,这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百姓的国民自信,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点点消磨殆尽。

    如果说,太祖高皇帝之时,匈奴人还只是‘区区蛮夷’;

    孝惠皇帝,即吕太后掌权之时,匈奴人是‘无礼北蛮’;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人就成了‘虽然野蛮,却也无比强大’的游牧之民。

    再到孝景皇帝在位、当今刘荣即立——在汉家百姓的认知当中,匈奴人的‘强大’‘不可战胜’,是始终在一点点上涨的。

    用更为简练的话语来做总结,就是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国家在一点点强大;

    但国民抵抗敌人、仇视敌人的心,也一天天被消磨,最终成为了对敌人的盲目崇拜、对自己的盲目轻视。

    前后两场战争,确实让汉家上上下下,都品尝到了胜利的滋味,都体会到了战胜方的美妙感觉。

    但这两场战争,还远远没有让汉室的大部分人,意识到自己的强大,以及匈奴人‘并非不可战胜’的客观现实。

    ——过去这些年,汉家奉行忍辱负重,休养生息的国策,目的自然是为了积蓄力量。

    但底层百姓却被这多年的忍辱负重,给压弯了脊梁、压低了头颅。

    此番,长安接头出现‘我汉家已经强大到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根本不需要和匈奴人交涉’的言论,刘荣自然能看明白。

    ——年轻的将士,渴望建立功勋!

    但刘荣真正为之感到欣喜的是:这一言论,是能让底层百姓重新建立起自信心的。

    虽然还不至于说是让所有人,都相信汉家真的强大到无敌的地步,再也不需要和匈奴人进行任何外交交涉;

    但他们会想:既然连这种言论都出现了,那我汉家,应该是强大起来了吧?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不外如是。

    对于如今的汉家——对于刘荣而言,这样的权宜之计,也算得上是意料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