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第3/3页)

一切都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筑城设卫也好、疏浚大运河也罢,这都关系着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自然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拖后腿。

    而兴修水利等等更是关系着民生,要是谁敢在这些事情上动手脚,不需要皇帝杀的人头滚滚了,皇太孙就要先眼里揉不得沙。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严震直,说道,“咱们大明现在的工匠技艺之精湛无需多说,只是决不能骄傲自满。若是有功、有重大改进,朝廷该赏。”

    旁边的道衍则有些不理解一般的问道,“殿下,赏功罚过向来都是朝廷律例,只是如何奖赏、如何责罚,也需有个规矩。”

    罚,其实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很多的工匠不敢对待自己的工作三心二意,那是因为他们担心被责罚。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器物,都是可以溯源追究到具体的工匠身上。

    大明自然也是如此,比如一些枪炮会印有具体卫所、工匠的信息,涉及到皇城的金砖等等也都是要有工匠的信息等等。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肯定也知道,好多工匠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会担心将技艺教出去之后没了吃饭的手艺,所以总是有所保留。”

    这件事情在场的人都心里清楚,不要说一些工匠了,其他的一些行业实际上也都是如此,很多人都会留一手。

    这不只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只是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会下降等等,这也关系着儿孙们的活路。

    一门好的手艺可以养活一大家子,独门技艺可以让自家人生活的还算不错,到哪都不缺一碗饭吃,甚至有些活离了他们就做不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出现了传男不传女等等一系列事情。有些学徒去学手艺,帮着师父洗衣做饭、倒夜壶,学手艺期间没有工钱都是常态。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依臣所见,朝廷给与工匠赏赐太薄,以至于有些工匠不愿尽心。”

    朱允熥就点头认可说道,“确实如此,朝廷所赏赐只是钱粮,也是比较少。真要是以此就让那些工匠交出绝技,他们怕是不太愿意。”

    这话说的虽然绝对了一点,不过在场的人也都不认为有太大的毛病,因为实际情况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工匠们的待遇不算高,勉强养家糊口不说,而且也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等等,他们自然也就不太乐意对待一些事情拼尽全力了。

    在现有的一些条件下拼尽全力的去做事,这也是对一些工匠不太工棚。

    朱允熥就说道,“回头再想想法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千万不要小看了一些技艺,那对朝廷说不定就有大功,说不定利国利民。”

    道衍一唱一和的说道,“殿下英明,只是如此必然是要重赏。寻常财物等,那些工匠怕是有些看不上。”

    蓝玉不太理解的问道,“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多厉害的工匠还能对江山社稷有利?”

    不少人立刻瞪向蓝玉,这个脑子比嘴巴跑的快的凉国公,也就是皇太孙不计较,要不然被穿小鞋也是咎由自取。

    道衍就说道,“就说那衣被天下的黄道婆,她岂能无功?擀、弹、纺、织的技艺说来简单,只是若非她将习得技艺传播及改进纺具,松江纺织能有如今模样?”

    这一点都不是在夸张,黄道婆确实是让松江成为纺织中心的关键人物之一,她的功劳让大明百姓现在都享受到了遗泽。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些工匠,他们是真的有大用!

    看到蓝玉不再说话,朱允熥就说道,“大和尚说的有道理,黄母之功确实太大。听闻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并建祠祭祀,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要我说这还不够,以她的功劳,朝廷也当敕封。”

    宋末元初的人,也值得大明朝廷封赏,因为有大功、因为是榜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