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江阴八十一日

    第六百八十五章:江阴八十一日 (第2/3页)

人,如此笼盖,岂不是整个天下整个历史全都是两面三刀之辈?”

    李世民奇怪的看着长孙皇后。

    “观音婢什么时候喜欢看杨朱之学了?”

    长孙皇后白了他一眼。

    “什么杨朱之学,只是推心置腹罢了。”

    李世民点点头,叹口气道:

    “观音婢言之有理。”

    “怎能因一人之为而鄙一县之地。”

    “因一人而鄙一县,自会因一县而鄙一郡。”

    “因一县而鄙一郡,也会因一郡而鄙一国。”

    “如此代之,天下尽是鄙夷之人。”

    “自视甚高,不可图也。”

    “不可图也,则败坏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观音婢,吾师也。”

    ……

    {查了一下江阴屠城三日,因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阴百姓在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反清斗争。}

    {当时,阎应元只是江阴一名退休的典史,但在江阴百姓共同推举下率领十余万起义民众对抗二十四万清军铁骑。}

    {江阴百姓凭借着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硬是抵挡住了二十四万清军和两百余门大炮的攻击,长达八十一天之久。}

    {虽有十余万义民,但其毕竟不是正规部队,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老幼妇孺,战斗力并不强。加上也没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和守城器械,因此在坚守八十一天之后,江阴城就被清军攻破了。}

    {清军攻城期间,曾多次劝江阴百姓出城投降,并且承诺一定会保全他们性命和家园,但江阴人民个个宁死不降,愿意以死报国。}

    {当时,江阴城中有一位无名女子,在城破之时提笔写下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破城之时,阎应元愤然在城门上写下: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完之后,又继续提刀上马,向清军杀去。英勇就义。}

    {陈明遇在关闭衙门后,便持刀与清军肉搏,身负重伤的他,紧握钢刀僵立在墙壁上,始终没有倒下。}

    {冯厚敦则身着公服,在明伦堂自缢而亡,他的妻子和姐姐也相继投井而死。}

    {清军入城后,开始对城中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然而尽管如此,江阴人民依旧宁死不降,誓死抗争到最后一人。}

    {经过长达八十一天的艰苦鏖战,江阴百姓以付出九万余条人命的代价,击毙清军七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三名王爷,十八名大将。}

    {“江阴八十一日”后,城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原本城中的十多万人,最后只剩下老弱五十三人。}

    {清史专家纪连海老师就说过:

    “我认为像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故事渗透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人(江阴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也被世人称之为是“江阴抗清三公”}

    ……

    大明·永乐时期

    坤宁宫。

    朱棣一边叹气,一边给徐皇后擦着眼泪。

    “你说你,咱都没哭你哭什么?”

    徐皇后拿着手帕擤了擤鼻涕,没好气道:

    “本宫感情丰富行不行啊!”

    “你说说,就崇祯那东西,哪里值得这些人如此付出!”

    朱棣又叹了口气。

    “不是说了吗,为了民族。”

    徐皇后抬眼看向朱棣,带着鼻音道:

    “什么是民族?”

    朱棣眨了眨眼。

    是啊,啥是民族?

    “就……就可能是华夷这种吧。”

    徐皇后眉头略皱。

    “那隋文帝还不是汉人呢。”

    朱棣看了看她。

    行,她这是缓过来劲儿了。

    “你说,过了几百年后,是不是女真也是汉族了。”

    朱棣正皮里阳秋,闻言一下就愣住了。

    徐皇后看着愣住的朱棣,也叹了口气。

    “算了,继续看吧。”

    徐皇后抬头看着天幕。

    那位什么专家的话语就已经透露出很多东西了。

    她不理解,但也只能接受不理解。

    毕竟真要追寻过去,这天下每一家每一户,都是仇人。

    可要是不追寻,那些人又岂不是白死了?

    徐皇后算不清这笔账。

    谁也算不清。

    只能向前看。

    ……

    【统治稳定后,满人对满汉实行两套统治方式。】

    【满人拥有大量旗地,满人军队汉人不得任职,有八旗子弟驻军的城市,汉人商贩不得进入,繁华城市的中心建满城,汉人不得学习满语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