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刘恒:真是搞不懂你们

    第六百八十九章:刘恒:真是搞不懂你们 (第3/3页)

仍不可没有船。”

    “我们现今已有了四十艘大船、二十六艘小船,所差的也只是五十艘小船而已。”

    “其次,敌人的厉害,第一是有雅克萨的木城作为凭藉,第二是有枪有炮。”

    “我们如果能有新式红夷大炮二十尊、精兵三千,便不难把雅克萨拿下。”

    康熙静静听着,落下最后一笔后,拿下纸张放到一旁。

    随后一边写一边道:

    “郎坦啊,朕没看错你。”

    “但做事不能操之过急。”

    “你只看到了攻城之易,却没看到这易下的难啊。”

    官员一低头,低声道:

    “奴才惶恐。”

    康熙不在意道:

    “无妨,术有专攻吗,你做的很好了。”

    说罢,看着又写好的大字,喃喃自语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咱们可不能学崇祯帝啊。”

    ……

    大明·崇祯时期

    脸色苍白的朱由检有气无力的看着天幕。

    见到康熙所言,嘴里反苦。

    “呵,不成想。”

    “朕成了秦二世、隋炀帝了。”

    事与之反,则成矣。

    ……

    【康熙作事,一向脚踏实地。】

    【用兵以前,先派一个叫做郎坦的正白旗副都统,带兵去前方伪装猎人,打听敌方的虚实与路程远近。】

    【郎坦回来后分析局势,认为优势在我。】

    【而康熙的见解则比郎坦更高一筹。】

    【他认为攻敌虽易,但不如先造两个木城于瑷珲及呼玛尔两地,储备足支三年的粮食一万二千石。】

    【这粮食可以向科尔沁十旗的蒙古人征取,不足之数则从锡伯乌拉的官屯调发。牛羊则向索伦族的“土人”要。】

    【两个木城之间,以及通往索伦的五站大路,可设驿站。】

    【兵员,则调宁古塔的兵去两个木城,勤加操练。火器,尽量从北京输运去。】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切准备均已就绪。】

    【五月二十一日,康熙命萨布素、朋春二人统率水陆兵一万八千人、野战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四十门。】

    【进抵雅克萨。】

    ……

    天幕上。

    城墙之下。

    炮声连绵不断。

    城墙之上。

    一名名罗刹兵抱头鼠窜。

    画面一转。

    一道道壕沟围住坚城。

    不远处,一座座营寨拔地而起。

    ……

    【城中的俄方守将从二十三日抵抗到二十四日,死伤一百人左右,在二十五日投降。】

    【清军准他率领全体愿走的俄人撤退,去尼布楚。不愿走的俄人,被编入满洲八旗。】

    【清军把雅克萨烧了,回军至瑷珲与墨尔根城。】

    【而俄方探听到清军已走,在七月间又来,把雅克萨城的废墟占领,在废墟之上造起宽二丈八尺、高二丈的土城,从尼布楚运来大炮八门、士兵八百七十名。】

    【其后又添了大炮一门、炸弹五百个、士兵六十六名。】

    【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十六日,清兵再临雅克萨,因敌方城池坚固,萨布素暂停攻城计划,而选择长期围困敌人。】

    【他在城墙三面挖了壕沟,设置了木桩鹿角这些障碍物,同时在城对面的岛上筑起指挥所,当作士兵们的过冬营寨。】

    【萨布素还将炮口对准雅克萨,封锁江面,大江两岸驻扎有水师,防止敌人从江上逃走。】

    【此外,还在城上游的港湾内,埋伏好战船,堵截从尼布楚那边过来的援军。】

    【此后,两军长期相持,俄军被困在城中无计可施。俄军几次企图突围,都失败了。】

    【城内俄军缺乏粮食和柴火,饥寒交迫,不少士兵病死饿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个人。】

    【九月,沙皇派遣使者魏牛高到北京,开始和谈。】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愣了一下。

    “和谈?”

    “这么不禁打吗?”

    “而且,你说和谈就和谈啊!”

    “康熙不要面子哒!”

    “不谈!打他!”

    李建成与李世民对视一眼。

    大儿子开口道:

    “我怀疑这是沙皇的缓兵之计。”

    “兵一退,还是会反复。”

    “康熙应该不会同意和谈。”

    “这一谈,岂不是前功尽弃?”

    李世民则认为康熙会和谈。

    “用兵太多,此时不是斩尽杀绝之时。”

    “就看康熙用兵风格,待时而动。”

    “先平三藩后收台湾,此时应暂停刀兵,休养生息。”

    而挑起话头的李渊则摸着下巴隐身不说话。

    都有道理,都有道理……

    不表态!

    ……

    {不是康熙要求和谈的吗?}

    {有说康熙先要求和谈的,有说沙皇先要求和谈的。}

    {根据史料的记述,是沙皇先要求的,因为真的打不过。}

    {但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应该是康熙先要求和谈的。}

    {因为噶尔丹开始兴风作浪了,康熙要先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但不管谁先决定开始和谈,和谈这个共识是双方都认同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