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广传四方

    第143章 广传四方 (第2/3页)

 程普、黄盖、宋谦都认真的点了点头,孙策此言,正合他们心中所思。

    孙策说完之后,重新陷入沉默中。

    他此时仰卧在一辆辎重车上,身体下垫着被褥羊皮,以确保他的伤口不会被颠破。

    孙策其实心里一直有个怪怪的想法,却没法和程普他们说。

    他总觉得太史慈、潘璋、刘晔这些人名有些熟悉,特别的亲切,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仿佛跟他有缘似的。

    正如孙策所判断的那样,直到半路上遇见了舅舅吴景派来的增援兵马,也没看见徐州追兵的影子。

    孙策军自汇合友军,一路退往江都。

    广陵这边,李家还是相当识相,知道这次一度临阵腿软,想要撤出广陵还是丢了分,现在正想找补回来。

    对于刘封的建议,自然不敢有二话,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广陵战场的态势,一度重新平静了下来。

    不过这并非是战役的结果,而是大战刚刚拉开帷幕,双方继续调集兵马,积蓄力量,更大的战斗即将上演。

    随着广陵城的归属,消息往四面八方而去,周围的各个势力也都有不同的反应。

    郭贡惊慌失措,早在刘备动员起来,开始南下广陵时,他就觉得刘备确实野心甚大,就像程昱所言的那样。

    一旦让刘备统一徐州,必定会将目光转向豫州。

    刘备在接手徐州之前,可是挂豫州刺史衔的。更别说刘备在豫州,尤其是沛国有着大量的民意基础,士族豪强都对刘备有着不小的好感。

    因此,郭贡的担心是有必要的。

    原本郭贡还特地派遣了使者前往陈国,想要拉拢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一起出兵,却被刘宠和骆俊严词拒绝。

    这并不是说陈王刘宠和骆俊对刘备有什么好感,事实上刘宠对刘备反而不怎么感冒,甚至都不承认对方也是汉家血脉。

    只是不喜欢刘备归不喜欢刘备,你郭贡又是个什么东西,也配指挥我?

    那边直接把郭贡的使者给赶了回来。

    得不到陈国支持的郭贡只有一个梁国,兵马也就一万三四千人,有心想动,却又不敢。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收到了这么个消息,顿时大受刺激,决定先拿鲁国开刀。

    鲁国地方小,与徐州接壤又不多,而且拿下鲁国之后,还能鲸吞沛国北方地区,一举连接成一片,又对沛国形成了战略优势。

    最重要的是,在郭贡看来,拿下鲁国的动静要比拿下沛国小太多了,不容易刺激刘备。

    有了以上诸多原因,郭贡终于开始行动起来。

    留了四千人镇守梁国老家,郭贡尽起一万大军,沿泡水北上,经丰、沛两县,绕行微山湖,自戚县入鲁国。

    鲁国国相陈逸,乃是历史上名臣陈蕃之子。

    陈藩是东汉汉桓帝时期,一个极其重要关键的人,也关系到桓灵二帝的历史定位。

    正是因为陈藩的存在,客观上让桓灵二帝变成了昏君。

    尤其是汉桓帝,人家的谥号明明是美谥。

    辟土远服曰桓;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能够开辟土地,兼并其他国家,敬畏自己人民的皇帝,这还不是美谥?

    偏偏诸葛亮转述刘备的一句桓灵二帝,硬生生把汉桓帝给降格成同灵帝一个档次的昏君了。

    可见刘备和诸葛亮历史影响力之强大。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汉桓帝真不是昏君,他是一个有能力,有作为,有志向,也懂得调和的有为之君。

    汉桓帝隐忍十三年,依靠大宦官们一举覆灭了外戚梁冀家族,拿回了实权,随后又放逐了这一批居功自傲的宦官,真正掌握了朝政。

    与现在历史不同的是,汉桓帝很注重朝政力量的平衡,想要恢复构建传统的东汉三大力量平衡,为此不惜多次对士族妥协。

    包括陈藩在内,许多的士人都是汉桓帝亲手提拔的,尤其是陈藩,几乎是汉桓帝一手将他推到了三公的位置上。

    同时,汉桓帝还对陈藩妥协,采纳了陈藩推荐的外戚窦家,要知道窦家在东汉可是极其敏感的,因为他家祖上窦太后和窦宪甚至一度想要谋朝篡位,为汉和帝所族诛。

    而这个窦宪,恰恰就是当初被诛那个窦家的旁支。

    也只有陈藩头铁依旧敢跟汉桓帝推荐窦妙为皇后。

    而当时汉桓帝是想立宠妃王氏为皇后的。

    最后,还是汉桓帝做了让步,他连这都容忍了,你说他只宠幸宦官,这不冤枉他吗?

    汉桓帝最宠爱的难道不应该是他陈藩吗?

    此外,他还重用凉州三明,一举解决了困扰整个东汉的西羌问题,这放在王朝中前期,那可就是开疆拓土,封狼居胥的大功啊。

    但遗憾的是,汉桓帝所生的时代太晚了。

    他如果能够早上五十年,未尝不是一代明君。

    可他继位的时候,东汉各种累积的问题已经太大了,根本是人力无法扭转的。

    即便陈藩屡次三番的威逼汉桓帝,让汉桓帝意识到士族力量膨胀的有些过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