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刘表所欲

    第149章 刘表所欲 (第3/3页)

意,但其实也已经远比心里底线强太多了。

    最少袁术也意识到比起江东的肥肉来,这广陵城无疑就是个硬骨头。

    于是,众将欣然应命,决定五日之后,发动总攻,一次性将所有工程器械全部用上。

    同时,袁术也同意他们加派人手,继续侦查丹徒一线的情况,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激战。

    就目前的情报来看,丹徒仅有两千不到的守军,曲阿则有三四千驻军。

    只要袁术军能拿下丹徒,刘繇军根本没有能力再阻挠袁术军了。

    五日后,袁术军大飨全军,随后主力出营,朝着广陵城围来。

    袁术军的装备要比徐州军好上不少。

    孙策的部曲固然是装备精良,披甲率超过八成,就是桥蕤的部队,披甲率也在六成以上,还有不少铁制扎甲。

    袁术军先将井阑推了出来,一步步推到射程覆盖广陵城城墙的地方后,才停了下来,然后开始加固,并且修筑防御工事,以抵御守城防的反击。

    一般而言,守城方是不能容忍井阑持续对着城头输出火力的,这样不但会大大增加防守方的伤亡,更会严重打击防守方的士气。

    同时还会干扰精壮平民对城墙上战备物资的补给工作,可谓是弊端众多。

    这也是井阑的厉害之处。

    因此,守城方会集中精锐部队,突出城外,夺取并摧毁井阑。

    或者在城内依托高楼进行反击,以弓对弓,射杀井阑上的攻城方射手。

    袁术军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围攻广陵城的北西南三门。

    北边是六千孙策军,西门是六千吴景军,而南门则是八千袁术亲军,孙贲军则留守大营,策应前方。

    攻城武器也被分为了三份,北门和西门各自分到了三成,剩下的四成集中在了南门。

    这个方案是众将商量之后,一起认可的。

    此时的袁术军还是相当融洽的,孙策、孙贲、吴景是一家人,彼此之间关系很是融洽。桥蕤从内心崇拜仰慕孙策,对他言听计从。

    有了这样的氛围和基础,计划自然相当好拟了。

    孙策其实也是特别照顾了桥蕤,让舅舅绕行最远,也是最危险的北门,自己则负责西门,照应两方,把地形最为开阔,又离大营最近的南门让给了桥蕤。

    桥蕤也不是傻子,对孙策很是感激。

    当然,之所以只出动了两万人,孙贲八千精锐却呆在大营里观战接应,不是因为袁术军愚蠢自大,轻视广陵徐州军,而是战场就这么大,只能摆开这些人了。

    孙贲八千精锐如果加入战场,很可能会使得战场过于拥挤,调配不灵,反而影响了战事,增加己方的伤亡。

    除非孙贲这八千人放到城东,可就算如此,孙贲也最多只能带上两三千人,因为城东有大片滩涂,无法列阵。

    因此,袁术军索性依旧维持围三缺一的策略,把孙贲的部曲放在大营里,保证营地的安全了。

    袁术军士气不错,想要先声夺人,却没想到徐州军这边却是求战心切,士气高昂。

    面对袁术军的全面攻势,徐州军这一方自然毫不畏惧,竟然选择了直接出城迎战。

    随着嘹亮的号角声,徐州南门开启,徐州军以潘璋部为先导,缓缓出城。

    最先出城的是太史慈所带领的一百骑,这是搜刮了整个广陵城内的战马才凑出来的骑兵部队,也幸亏太史慈麾下擅长骑术,参加过骑兵演练的士卒并不少,只是缺乏马匹。

    现在有了马匹,倒是直接增加了即战力。

    太史慈所部出城之后自然不可能单独发动攻击,而是转到一旁边压阵。

    他们后面紧跟着徐盛的一千六百名长枪兵,这些长枪兵的装备又更豪华了一些,每个人的左手上套着一面圆盾。

    这面圆盾中有内外两长一短三根绑带,两根长的绑带分别从上部和下部绕过肩膀,在另外一边的腋下捆绑束缚,而短的那一根,则是勒住手腕,固定盾牌的同时,也不影响双手持枪。

    这样一来,长枪兵们左手就都多出了一面木盾,可以用来阻挡箭矢。

    这一千六百名长枪兵,分列成四排,每一排都有四百人,同时,又分为四个小阵,每个阵型中间都留有一道两三人宽的缝隙。

    所有的长枪兵都竖举着长枪,在最先出城的太史慈带着骑兵压阵之后,他们成了先锋,一往无前的朝前走去。

    在他们之后,出城的是赵云的部曲,四千人分成两拨,掩护中间长枪兵的侧翼,保护他们脆弱的侧翼。

    再然后,就是潘璋和周泰两个人所带领的重甲步兵。

    在战前,周泰特地向刘封请战,于是刘封索性将他塞给了潘璋,暂充潘璋的副手,分领一百五十名重甲步兵,作为开路先锋。

    周泰此时已经帮助徐州军草建水军,编制为两千人,其中一千还只是水手,但刘备大手一挥,擢升周泰为水军司马,蒋钦为曲军候。

    这些重甲士们也不用走路,而是坐在牛车上,由辅兵帮忙照顾,等到需要他们破阵的时候,才会着甲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