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两处坚守

    第323章 两处坚守 (第2/3页)

等人的处境可比现在惨烈多了,周昕带着一万多大军直接被孙策一战打崩,周昕本人被孙策阵斩,一万大军全军覆没。

    虞翻是从海路绕行才赶在孙策之前回到山阴的。

    最重要的是,原时空中的吴郡北部可没有刘封的重兵存在。

    可现在截然不同了,山阴城里还有八九千人,又有足够的粮食、军械物资,再加上刘封正在往南猛攻,狂突孙策后背。

    虞翻怎么都不可能再劝说王朗投降了,反而自己还热血沸腾的要为王朗死守山阴。

    “明府,我与孙家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昕也愿为明府死守山阴,请明府勿忧!”

    周昕此时也站了出来,神情坚毅的保证道:“昕在城在,昕亡城亡!”

    周家和孙家已经是死仇状态了,从阳城之战开始,双方血战了何止一场?

    九江的阴陵之战中,周昕的二弟周昂都战死了,三弟也因为战败,在返回家乡的路途中为许贡所杀。

    周氏三兄弟,已经只剩下周昕一人。

    原时空里,周家也是被孙家灭了全族,这也是为什么江东和孙策离心离德的根源。

    王朗感动不已,望着周昕和虞翻刚想要说些什么。

    却突然有信使传信而来,原来是城外的溃兵告知,孙军已距离山阴城不到五里了。

    王朗三人神色大变,没想到孙家军几乎是追着他们尾巴赶到的山阴线,虞翻和周昕所部才刚刚入城不足两个时辰。

    王朗失声惊叫道:“贼军所来,何其速也!?”

    在王朗眼里,驱逐吴郡太守,听命袁术的孙家军,就是如假包换的贼军。

    虞翻和周昕也是大为震惊,两人都是有才能,真正带过兵的,周昕甚至单独指挥过好几场上万人规模的大战。

    他们很敏锐的意识到,孙策只有立刻做出决定追击他们,才会如此之快的赶到山阴城下。

    虞翻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劝说王朗跑路。

    “明府!当速离山阴!”

    周昕没有说话,既不赞成王朗跑路,却也没有阻止对方。

    反倒是王朗,仔细思考之后,痛下决心道:“朗乃朝廷任命的会稽太守,郡治就在我脚下,朗若离开山阴,还能去往何处?我意已决!当与二君共同死守山阴。”

    对于王朗的决定,虞翻和周昕都有些震惊,随即化为窃喜。

    王朗要是真留下不跑了,那守城的成功率最少也能高上三成。

    仅仅是官兵士气就大大增强了,更遑论军民的坚守意志了。

    于是,虞翻和周昕也不再劝说王朗,直接告退,赶往山阴西门所在。

    孙家军来势汹汹,当天就开始安营扎寨,打造攻城器械。

    后方粮食也在转运,不过这些粮食数量着实不多。

    即便加上高迁屯缴获所得,孙策所部恐怕也只能支撑不足一个月。而孙策则已经将山阴视为必须拿下的目标。

    ********

    徐琨所部一路难逃,原本一万大军的兵力,等回到吴县时,已经只剩下了七千余人。

    因为撤退及时,徐琨所部沿途并没有损失什么人马。

    可刘封的征南军每日猛攻,却给徐琨所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短短几日,竟然战死战伤两千余人。

    这一战可是把徐琨所部打掉魂了。

    两千余人的伤亡,这要是换了差一些的军队,早就崩溃了。更大的创伤是对整支军队士气和精神的打击。

    徐琨趁夜晚逃跑,等于是变相低头认输了。

    一万人守坚城,粮食军械等物资充足,怎么都应该守到粮食吃光才该考虑撤军的事情。

    提前撤出,尽弃伤患,甚至连物资都不敢焚毁,这可不就是彻头彻尾的变相投降了吗?

    不过能够趁夜色遁走,也充分证明了孙军上下的精锐程度。

    很多人以为一旦打仗,斥候都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

    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就是吴地这天气,冬日里最冷都能降到零下十度,这会儿可连棉布都是稀罕货,棉花更是观赏品。

    斥候们在野外又不能生火取暖,很容易就被冻死冻伤。

    能够为大军布控的斥候,可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不但能战敢战,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是属于难以补充的技术兵种。

    有谁舍得没事天天大半夜的往外撒斥候,除非是极其重要的大战,某一方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吃掉对手时。

    另外,这个年代的守城方优势是十分巨大的。

    孙军从南门遁逃,即便斥候发现了,想要把消息传回北面的营地,最少也得半个时辰以上。

    等斥候消息传到了,士卒还要起身穿衣皮甲,等集结完毕了,人家早走出去好多里地了。

    在古典战争时期,大军对垒之中,某一方想要脱离战线,绝大多数都是趁夜而走,类似的战役不胜枚举。

    原因自然很简单,因为你白天想跑,成功的概率太小了,甚至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之类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哪怕就是前些天孙策用瓮点灯,迷惑钱塘江南的会稽军,用的也是一样的招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