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结尾不够深刻

    第71章 结尾不够深刻 (第1/3页)

    燕大图书馆的报刊室内常年读者不断,基本都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这里,学生们多数都是带着饭盒和课本,老师们人手一个水杯,很好辨认。

    林朝阳一进去便注意到了一位中年女性,她身上的列宁装略显老气,但反而衬托出一分知识分子特有的沉稳气质。

    林朝阳走了过去,敲了敲桌子,中年女性抬眼看向林朝阳,会意的点了点头。

    两人前后出了报刊室,来到图书馆门口。

    “你好,我是林朝阳,您是……”

    “我们通过信,我是《收获》杂志的李小琳。”李小琳朝林朝阳伸出手。

    《秋菊打官司》投稿给《沪上文艺》的时候,李小琳当时还是《沪上文艺》的编辑,之后她跟随父亲巴金先生去了《收获》参与复刊,期间跟林朝阳通过两次信。

    林朝阳笑道:“欢迎来燕京!”

    寒暄了几句,李小琳主动谈到了《秋菊打官司》。

    林朝阳之前以“王庆来”的笔名发表在《沪上文艺》的《秋菊打官司》,虽然不如《伤痕》《牧马人》那样在文学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但在读者群体当中还是颇受欢迎和好评的。

    “前些天我跟李国文写信,他还提到了你那篇,评价很高。”

    李国文早年曾因讽刺官僚主义的短篇《改选》而闻名一时,后来遭遇不幸,长期搁笔。

    76年后才重新提笔创作,八十年代还曾凭借作品《冬天里的春天》获得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我的创作经验不多,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人家要夸你,你肯定得客套两句,林朝阳如此说道。

    “你就别谦虚了。李国文在信里说的内容其实我很赞同。”

    李小琳说起李国文对《秋菊打官司》的看法,他认为林朝阳写的这篇以上级来检查,队里要清理自留地的‘资本主义尾巴’而产生的伤害事件为开端,以民妇秋菊认死理、讨说法几进几出公家单位讨公道为线索。

    内容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带着几分民间传奇的色彩。初读虽觉得朴素,可再看却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当编辑的出来组稿,哪能不说点好听话啊。

    李小琳一番夸奖让林朝阳心里甜滋滋的,他生怕自己着了李小琳的道儿,问:“您这次找我是……”

    “还是为了稿子的事,之前都是写信沟通。正好我这次到燕京来组稿,特地来登门拜访,想看看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作品。”

    “哦,这样啊!”林朝阳语气沉吟,“最近倒是有一部在写。”

    李小琳闻言眼睛一亮,“中长篇?关于什么内容的?写多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