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座谈会争锋

    第118章 座谈会争锋 (第1/3页)

    寒冬腊月,燕京城内树木凋零,不见一丝绿色,赶上今天是个北风天,天色阴沉,万物萧瑟。

    陶玉书考完试放假了,不用去学校,林朝阳蹬着她的自行车往城里赶,北风一刮,透心凉,他心里不禁怨声载道。

    骑了快一个小时,鼻子都快冻掉了,林朝阳终于来到了今天座谈会举办的地点,燕京市文联大楼,这里也是《燕京文艺》编辑部的办公地。

    跟章德宁、周燕如、李轻泉等人打了个招呼,暖和了一会儿,他便被带到了三楼会议室。

    进门一瞧,人真不少,比林朝阳想象的还多。

    李轻泉领着林朝阳跟这帮人打招呼,基本涵盖了作家、评论家、编辑这些领域,其中有不少人还与林朝阳有直接、间接的关联。

    比如《文艺报》的阎刚,他不仅是编辑,同时也是知名的评论家。他曾为《牧马人》写过评论,《小鞋子》发表的第三個月,他也曾在《燕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燕京京剧团的汪曾琪,两人之前在《人民文学》编辑部见过面。他的《骑兵列传》两三个月前刚刚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也算是正式回归了文坛,今天他是受李轻泉邀请来的;

    还有一个熟人是人文社的李曙光,《小鞋子》的单行本出版就是他负责的。

    今天的座谈会来了十多位嘉宾,都是在燕京文学界颇具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由此可见,《燕京文艺》为了这次座谈会确实没少花心思。

    与众人打过了招呼后,趁着座谈会还没开始,大家互相闲聊着。

    等到快九点,大家见时间差不多了,声音自觉的低了下去。

    座谈会由李轻泉这个《燕京文艺》负责人主持,林朝阳坐在他的旁边。

    会议室北侧墙面的正上方挂着横幅:中篇《小鞋子》文学座谈会,会议室中间的长桌上摆着每个人的铭牌和茶杯,一圈文学界人士听着李轻泉致辞。

    李轻泉讲完话之后,便是在座人表现的时间。

    首先发言的是阎刚,他先客套了两句,然后才开始了跟大家的交流。

    “我记得《小鞋子》这部应该是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的,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我觉得最打动的的是它的精神内核——独属于孩子的童真、善良和坚韧。

    以前我看朝阳同志的《牧马人》,许灵均这个人物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放在一般作品里,这种心理描写通常是比较枯燥的,但朝阳同志当时处理的很好。

    到了《小鞋子》这里,他发挥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强项,巧妙的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感,也感受到小狗子和妹妹在逆境中的互助与成长。

    让他们兄妹面对贫困生活的纯真笑容与坚毅眼神一下子跃然纸上,这无疑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共鸣,也让小狗子与妹妹的形象更加鲜活。

    其次是当中对社会环境与人物关系的刻画,故事当中山村的贫穷、拥挤、邻里间的互助与竞争,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社会生态。

    同时,父母、老师、邻居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与主角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得故事的社会背景更为饱满……”

    因为流程的原因,所以座谈会的交流多少显得刻板。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的座谈会跟后世比已经好很多了,至少大家不是聚在一起嘻嘻哈哈,花花轿子众人抬的吹捧一番就结束。

    阎刚前面夸了《小鞋子》好长一段,然后话锋转过来,便提到了他觉得当中一些欠缺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在结构布局上还是有些松散,可能是整体基调的原因,矛盾冲突的设置不够激烈。

    以至于在处理人物支线上略显仓促和生硬,与主线剧情的逻辑联系没有做到丝丝入扣,这种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