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无出其右者

    第142章 无出其右者 (第1/3页)

    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两年时间里,睁眼看世界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渗透是全方位的。

    在文学领域,国外的各种思潮和流派也在国内拥有大批拥趸。

    从去年开始,《外国文艺》《世界文学》等几份专注于向国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动向的杂志不约而同的介绍了不少意识流文学的作品,让这个之前在国内饱受打压的文学流派收获了不少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喜好。

    《赖子的夏天》是一部具有鲜明意识流文学特征的长篇,对于这个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阅读这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时髦和紧跟潮流。

    而且一年多时间以来,林朝阳已经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作品质量在国内俘获了大批的忠实读者,他的第一部长篇发表,也引来了这些读者的追捧。

    作家本身的号召力,再加上内容又切合了大众追求时髦的诉求,《赖子的夏天》开局可谓是一帆风顺。

    《当代》去年7月才创刊,第一期卖了首印七万份,一销而空。第二期印数增加到了十一万份,仍旧供不应求。

    今年开春1月份的是总第三期,卖了十三万份。

    这个数字如果对比《收获》《燕京文艺》这些有底蕴的老牌杂志来说,略显单薄,但不能忽略的是,《当代》可是一份新的不能再新的文学杂志,它的开局堪称完美。

    按照正常的上涨趋势,四月份《当代》总第四期(1980年第二期)的销量应该在十五六万份之间。

    然后用一两年时间之内单期销量突破四五十份,对它来说应该不是难事。

    它也注定了会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中国顶级文学期刊之列。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在1980年第二期上市之后,《当代》的销量便画出了一個惊人的上扬曲线。

    这一期《当代》上市之后一周之内便取得了十万份销量,上市一个月时间单期销量达到了二十四万份。

    照着这个趋势,这一期《当代》的最终销量恐怕会超过三十万份。

    这个数字若是对比如今文学杂志扛把子《人民文学》《收获》的销量丝毫不起眼,但这个数字可怕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基础。

    要知道今年第一期《当代》的销量可是只有十三万份而已,仅仅是一期之差,《当代》的销量就翻了一倍,如此巨大的涨幅,如何能不让人震惊呢?

    毫无疑问的,这一期《当代》销量的爆炸式增长,自然是与《赖子的夏天》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一点甚至不需要编辑部去做什么调查,他们只需要去拆拆那些读者来信就知道了。

    自《赖子的夏天》发表以来,《当代》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数量一天比一天多,有时候一天甚至能收到两三百封读者来信,其中的绝大多数来信都提到了《赖子的夏天》这部。

    早些年国内的绝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对于意识流文学是没什么概念的,这个文学流派在国内的受众几乎都是近几年培养出来的。

    而且因为拥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所以意识流文学的受众群体相对来说是比较活跃的,不管是在给编辑部写信交流方面,还是给报刊投稿方面,都比一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读者群体要更加活跃。

    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当代》编辑部收到了三千多封读者来信,读者们在信中对于《赖子的夏天》好评如潮,编辑部负责这些信件的年轻编辑姚淑芝每天光是拆信就忙的不可开交。

    不过翻阅这些读者来信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可以从中收获到正面情绪。

    尤其是那些对于作品的褒扬和赞美,让姚淑芝作为编辑充满了骄傲感。

    这天下午,手头的稿件忙完了,她又拆起了那些怎么拆也拆不完的读者来信。

    她拆开了一封来自hen省西峡县供销社的杨云涛同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