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引爆芬兰

    第214章 引爆芬兰 (第1/3页)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当地最大的一家纸媒《赫尔辛基新闻》的首席记者安妮斯顿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中,对方自称是芬兰国民银行的工作人员,给她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

    德国央行持续提高基准利率,目前德国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5.5%,部分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6%。

    而芬兰银行执行的基准利率仅有1.5%。

    最近很多市民前来银行将手中的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然后拿去存入德国的银行。

    敏锐的安妮斯顿意识到这条线索值得继续挖下去,于是安排人开始进行深入了解。

    在全球性的经营活动中,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的经济水平以及通胀预期来进行利率调整,以此来对本国的经济进行调控。

    但因为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出现地区性的利率差。

    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利差并不算什么新鲜事,通过利差来进行套利活动更是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但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资讯并不发达的90年代初,在金融从业者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套利交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通过利差进行套利交易还需要考虑到一个汇率变动的问题,一旦汇差大于利差,套利交易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老婆,记得明天去把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都取出来换成德国马克。”

    “妹妹,是我,听着,明天去把银行里钱都取出来换成德国马克然后存到德国的银行去,那边的利息比国内高出4个点。”

    原本《赫尔辛基新闻》每期40万份左右的销量,这一期直接加印到了60万份仍然一报难求。

    “为什么要这样做,钱不是在银行里存的好好的吗?”

    “……”

    如果当市场的波动超出允许的范围,芬兰央行就会进行干预,来稳定汇价。

    但芬兰这次的情况又不一样。

    所以鲜少有普通人采用利差套利来实现个人财富增值。

    原来把钱换成德国马克存到德国的银行,每年的收益要比存在国内高出4%-4.5%。

    于是毫无悬念的,刊载了专题报道的这期报纸卖脱销了。

    “《赫尔辛基新闻》报上说了,德国银行的利率已经涨到了5.5%,比芬兰的银行利率要高出四个点,我们可以把钱取出来存到德国的银行去。”

    大部分芬兰人虽然是第一次听说利差套利这个名词,但专题报道中的解释他们一看就明白了,再仔细思考一番后,很多人恍然大悟。

    所以这里面不存在汇差的问题。

    芬兰马克采取的是联系汇率制,联系的目标货币就是德国马克。

    在没有汇差的情况下,通过利差来进行套利交易,那简直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消息当然是真的,赫尔辛基新闻报上面都报道了。”

    了解清楚情况后,安妮斯顿很快就做了一期专题报道。怕被芬兰政府找麻烦,她在专题报道中仅讲述了事实,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任何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